卤浸咸蒸,析盐如雪
潮汕地区制盐业由来已久,汉朝时南海郡等岭南沿海地区已设立盐官,元代设盐课提举司,明代设盐课司,清康熙三十二年(年)改盐运提举司为盐运司。
青盐社区的盐场现在已经所剩无多濠江近海,日照充足,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海水制盐成为濠江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濠江的达濠旧属招收都,清代盐业生产扩大,盐场增设。潮州府盐场有东界场、海山场、河东场、河西场、隆井场、小江场、惠来场七个,其中潮阳县占了三个,而潮阳县的河东场和河西场均在招收都。
招收、小江、隆井盐场在明代之前就己是潮州府三大主要盐场。招收场于雍正六年(年)奉文分辖河东、河西二场,河东场每年额收盐八万三千七百九十三包,河东场辖青篮、壕头、葛园三厂,河西场辖马滘、洋北口、南山三厂。河西场在招收都马滘乡,每年额收盐九万三千七百八十五包。河东场河西场皆是春冬五日一晒,夏秋三日一晒,盐颗大,色青,每两洗沙五分,所产盐品上等,征课税银八百五十一两六钱三分零七毫。马滘是河西场最大的盐厂,清代朝廷还设了盐栈、盐勇,今在濠江区马滘街道仍有盐栈的遗址可寻。
青洲盐场,盐民们正在收盐宋时海边已有熬盐场,在海滩上垒筑盐灶,架上大锅,熬煮海水至水汽蒸干,盐晶结成。宋绍圣三年(年)诗人王安中《潮阳道中》一诗所写的“万灶晨烟熬白雪”,描述的就是当时潮阳沿海煮海为盐的景象。濠江煮海为盐以华里村为最佳,相传华里金丝桥出的盐还曾进贡皇宫,素有“金丝盐”之称。但煮盐产量有限,逐渐被晒盐取代。从晨烟熬雪到卤浸咸蒸,晒盐是制盐工艺上的一个飞跃,大大提高了海盐的产量,成为沿用至今的传统生产方式。
晒盐靠天吃饭,只有天气晴朗的时候才可晒制。于大潮期纳潮至蒸发地制卤,海水蒸发至卤度数达标后,将卤水引入结晶池,烈日下蒸晒,盐晶逐渐结出。接着用绳子固定于盐池中间,旋细盐粒,并用盐推松盐,使其颗粒分明。再推扫至盐池中间,堆成盐垛,最后把盐晶扒收归仓存贮。
盐民必须顶着高温作业,夏季多雨,骤雨一来,须赶紧冒雨收盐,非常辛苦。日出日落,盐池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绚烂晚霞,美如画作。收盐之时,若从高空俯视,盐白如雪,遇有候鸟迁徙而来,或于盐田梗上一路排开,或群鸟翔集,正是旧志所载的“煮海为盐,下广为生,千倾霜飞,万斛鸥轻”的唯美画面。
盐民在扒盐如今,盐业生产已大不如前,古法晒盐辛苦又收入微薄,已逐渐被现代化工艺取代,繁忙的制盐盛景早已难见。濠江只剩青洲盐场专业制盐,而下尾附近即将消失殆尽的青盐盐埕上,不见盐民忙碌的身影,只剩石碾、卤池和干涸的盐田,在斜阳晚照中,默默诉说着濠江曾经辉煌的制盐历史。来源:濠江宣传
濠江法院
努力让人民群众
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正义
原标题:《:卤浸咸蒸,析盐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