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脏彩超日益普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临床上,新生儿科的早产儿均会常规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对于足月宝宝,如果听诊时发现有心脏杂音或怀疑有先心病,也会进行此项检查。
很多粑粑麻麻被告知孩子有先心病后,都会紧张、害怕,甚至伤心欲绝。
其实,先心病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和不可挽回。
今天,金小妹儿就为大家普及下先心病的相关知识。
首先,了解下心脏的正常结构。
心脏由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左心室四个房间构成。其中,心房由房间隔分为左右心房,心室由室间隔分为左右心室,右心由三尖瓣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由二尖瓣分为左心房及左心室。
接下来,依次看看常见的先心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吧!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占新生儿期先心病的15~20%。动脉导管是宝宝出生前体内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绝大部分宝宝出生后12周内自行闭合成为动脉韧带。
早产宝宝的动脉导管发育尚不成熟,出生后动脉导管很有可能未闭合,若不存在明显临床表现,出院后需要定期随访心脏彩超。
如果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就需要进行医学处理了。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药物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伴明显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心力衰竭时,出生后给予口服药物,促进动脉导管闭合。
外科手术
如果有用药禁忌症、药物无效,或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则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
婴儿期中等大小的动脉导管未闭,无心功能不全,可行介入封堵治疗。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占儿童先心病的5~10%,小型房间隔缺损生后大多数会自然闭合,定期门诊随访即可。
但是,如果1岁以后仍存在房间隔缺损,自然闭合可能性就非常小。直径小于5mm的房间隔缺损,随访过程中如有增大趋势,建议在宝宝2岁后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其中,8~10%的宝宝房间隔缺损较大,合并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等,需要进行外科治疗。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大约占儿童先心病的五分之一。多在1岁内闭合,5岁后就很少见了。如果婴儿有大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或心功能不全,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应在生后6月内尽早进行手术。中至大型室间隔缺损伴慢性心衰,可在6月~2岁时进行外科手术。
小-中型室间隔缺损可随访观察有无自然缩小或闭合可能,如果需要治疗,可推迟至3岁以后。而极小的室间隔缺损,如果没有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的临床症状,可以终身不治疗,但需要注意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如果存在合并症,即使分流口很小也需要尽早进行外科治疗。如果是肺动脉下室间隔缺损,不论大小,都应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肺动脉狭窄
肺动脉狭窄约占儿童先心病的十分之一,单纯肺动脉狭窄最常见。顾名思义,这就是指血液流向肺部的通道狭窄,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期的肺动脉狭窄,首先可以口服前列腺素类药物,如果无效,可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出院后可进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这可以替代大部分外科开胸手术。新生儿至成人均可接受这种手术,最佳年龄为2~4岁。
另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对宝宝生命的威胁较大。这就需要家长了解相关知识,及时寻求专业的治疗,医生会根据心脏的解剖条件、年龄、临床症状,以及伴发的其他心内畸形,提出最合适的手术方案。
如果宝宝出生后没有做心脏彩超或未诊断过先心病,在婴幼儿期喂养过程中,有气促、多汗、唇周发绀(吃奶、哭吵时明显)现象,或者吃奶中断,吃奶时间延长,体重增长差,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表现,需要警惕是否患先天性心脏病,医院接受检查。
如果宝宝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爸爸妈妈也不要觉得是晴天霹雳,听取医生的建议,医院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并且每次检查时带上既往检查结果,方便医生作动态对比。卵圆孔未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小型房间隔缺损、小型室间隔缺损等往往都能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行闭合。
如果这些缺损未自行闭合,给宝宝带来最大的危害便是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先心病宝宝一旦患上肺炎,程度一般较正常宝宝重。所以如果有先心病的小宝宝们,粑粑麻麻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受凉感冒,预防为主最重要。有感冒的家属尽量跟小宝宝隔离,若做不到隔离,也至少需要戴口罩,尽量避免直接的呼吸道传播。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若不可避免患上呼吸道感染,医院就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