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血液科容易让大家混淆不清的科室

“我做血液透析是要挂血液科吗?”血液科就是看白血病的吗?““医生,他们都说我血热,所以,我挂了血液科的号。””我血压高,是不是血液的毛病?“医生,我血脂高,能不能给我换血呀?”“血液病是癌症吧?”“多发性骨髓瘤是挂肿瘤科还得血液科?“抽血化验去血液科吗?“得了淋巴瘤应该去肿瘤科住院吗?”??

作为血液科医生,每次出门诊,都会被问及五花八门的问题。谈到血液病,很多人会自动脑补各种电视剧里主人公患上白血病后与亲人生离死别,充满了悲情。到底什么才是血液病呢?得了哪些病要去血液科就诊呢?下面为大家普及一下血液病的基本知识,医院就诊就不迷糊了!

血液病

是原发于造血系统(原发)或者其他因素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继发),从而引起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因此,血液病范围广、病种多,临床表现也涉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

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诸如: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很多是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的产物,从而使血液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可以说,血液病是一种现代病。

血液病临床分为三大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纤维化、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以往由于缺乏特效疗法,许多疾病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中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许多疾病得以治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显示出中医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现代医学对血液病的治疗多应用激素、化疗等方法,但副作用大,病人治愈率低、易复发。60年代国外首次将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白血病,使白血病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治愈率有所提高,然而骨髓资源十分缺乏,且捐献的骨髓很大部分与病人的HLA不一致,即使移植成功,5年内复发率也高达70%,在这一程度上,脐带血也是造血干细胞的移植的有效补充来源。

中医药有着广阔的资源,五十年代人们探索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直至现在许多中医认为其病机在于肾虚。我们经临床研究,发现本病的致病因素多为"邪毒"所致,如放射线、化学药品、农药、病毒、细菌等均为中药"邪毒"范畴,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邪毒伤肾"的理论,创立了"解毒透邪、泻实固本",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血细胞DBT激活重建疗法",打破了以往治疗本病单纯从虚立论的传统观点,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显著效果,有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已超出世界发达国家的诊治水平。

常见的血液病分以下几类:

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贫血,一类是红细胞增多症。在贫血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在中国,约3.6亿人患缺铁性贫血。妇女和儿童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红细胞增多症见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群,由于造血干细胞出现异常克隆性改变引起。

主要疾病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白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白细胞疾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增多)、急性髓系白血病等。急性髓系白血病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60%?7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60岁?69岁是发病高峰。淋巴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在正常状态下,在体内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最常见的是淋巴瘤。淋巴瘤分类非常复杂,不同类型淋巴瘤治疗的策略也有差异。

主要疾病有: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出血及血栓性疾病

在正常人体内存在凝血及抗凝两个系统。正常情况下,两个系统像天平一样保持平衡状态,使血液保持体内循环,在出血情况下发挥适度止血功能。当天平失衡后,就可能出现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主要疾病有: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等;

骨髓增生性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diseases)是指骨髓组织持续增殖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增生的细胞可以红、粒或巨核系细胞为主,也可以原纤维及原骨细胞为主。临床上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化生等特征。虽学者对本病的范畴及分类常有不同的观点,但近年趋向将本组疾病的名称限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原因不明的骨髓纤维化(髓纤);如慢粒不包括在内,则统称为非白血病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主要疾病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临床上恶性血液病的形成诱因主要有四个:

血液病的发生和哪些因素有关,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恶性血液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任何肿瘤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肿瘤的产生与环境、机体免疫等都有关系。与恶性血液病发生相关的有以下因素。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与血液病发生有关,包括医源性辐射(如CT)、核辐射(核电站)、放射性同位素(来自装饰材料的氡、工作环境的铀)、原子弹爆炸污染。长时间接受超剂量电离辐射或单次接受大剂量辐射,患血液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人。

化学因素

苯致白血病作用在医学上已经得到肯定。苯是广泛存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由装修释放、职业暴露、烟草燃烧、汽车尾气等产生。新的装饰材料和家具均能释放苯,随着时间延长,其苯的释放量降低,因此建议,避免过早入住新装修的房屋。二手烟吸入和汽车尾气也是苯污染的重要来源,吸烟人群(>20支/天)发生白血病的风险比不吸烟人群高出5倍。

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正常造血调控,促进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也可以通过改变机体的免疫和代谢状况,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已经得到证实与血液病相关的病毒有以下几种:1.肝炎病毒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2.EB病毒与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3.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与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相关。4.HIV病毒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相关。

遗传因素

某些先天性疾病、遗传异常以及白血病患者的亲属,其恶性血液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这与染色体异常或者某些异常基因有关。例如,Downs综合征患者白血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群体。

得了血液病如何及时发现?

怀疑血液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液病是指原发于血液系统的疾病,想确定自己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需要做以下几种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也是目前健康体检中的常规项目。一张血常规检查单蕴藏丰富的诊断信息。白细胞减少或增高可能提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慢性白血病、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疾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低提示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异常增高提示可能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的减少最长见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同时出现,我们称为全血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等疾病,部分白血病、骨髓瘤也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所以,通过血常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并对后续检查和诊断提供思路。

骨髓穿刺

对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检查(简称“骨穿”)。受部分影视作品的误导和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对骨穿存在惧怕心理,认为骨穿非常危险,会让人变傻。其实,骨穿是目前临床上相对安全的一项穿刺技术,患者大可不必担心。骨穿获得的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标本对于血液病的诊断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具有确诊和疗效判断的价值;对于各类贫血、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和骨髓瘤等具有辅助诊断的价值;对于淋巴瘤具有诊断和分期判断的作用。

淋巴结活检

原发于淋巴系统的肿瘤性疾病,即淋巴瘤,也属于血液病范畴。淋巴瘤诊断金标准是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如果患者出现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的发热(>两周),高度怀疑淋巴瘤,需要到血液专科就诊,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凝血功能相关检查

除此之外,凝血功能异常也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皮肤黏膜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关节腔出血,除了查血常规排除是否有血小板减少外,还应该行凝血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血友病是一种常见遗传性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早期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影像学检查

血液病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达到诊断、分期、疗效判断和并发症诊断的作用。例如:PET/CT检查可用于淋巴瘤分期和化疗后疗效判断、用于骨髓瘤骨质破坏的检查。胸部CT检查可用于肺部感染性质诊断和疗效评估。

对于健康体检中的血常规异常,应引起患者高度重视,并到血液专科就诊,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进行相应检查,明确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也应该到血液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强调早诊、早治,通过专科检查、明确诊断,才能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血液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预防

当心七大预警信号

血液系统疾病病状隐匿,病人很难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而被发现。如果身体出现以下七种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需要高度警惕是否为血液系统疾病,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贫血

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体力下降、疲倦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昏、耳鸣、失眠多梦,虚弱,出汗,脱发等。重者可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腹泻等。当出现以上症状,需警惕血液病,尤其是红细胞疾病的可能,如各种类型的贫血。

2.出血倾向

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血尿、血便、月经过多、皮肤瘀点、紫癜和瘀斑,以及眼、鼻、口腔黏膜出血,轻微刺伤或划伤后出血不止,关节反复肿痛等。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血液病的可能,尤其是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友病等。

3.发热

反复发热也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其中,淋巴瘤的发热往往与疾病瘤细胞负荷相关,常伴有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出现发热的原因主要是合并感染,发热同时常伴有系统感染的表现。

4.黄疸

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或酱油色、葡萄酒色尿等。这些症状在溶血性贫血中多见。急性溶血时,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重度溶血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肌肉酸痛、头痛、呕吐等,常有酱油色尿,严重病例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体征可见巩膜、黏膜、皮肤均呈黄染,贫血貌。慢性溶血者临床经过缓和,常呈轻度或波动性黄疸、贫血、肝脾大。

5.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特别是明显的肿大,都应考虑血液病的可能性。血液病的脾大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尤以慢性髓系白血病明显,脾脏可重度甚至极度肿大达盆腔。此外,淋巴瘤、骨髓纤维化、脾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脾大。

6.淋巴结肿大

这是血液病,特别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的常见体征之一。

7.胸骨、胫骨、关节疼痛

尤其是胸骨、胫骨压痛,长期的腰痛,需高度警惕血液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

转载自网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ilayongjiubai.com/dzhpxbl/42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