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中有不少留言,咨询脐血储存究竟有没有用途,既然有这些真实的案例,为何仍有人宣称“自存脐血无用”“无真实案例”呢?问及出自何处,最终来自于一篇文章中某“专家”的言论上,其内容缺乏科学考据,文章多处不实论断。事实上,笔者认为,在没有科学考据,只为博眼球有些言论,不仅为社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误导,更对从事和研究该领域的医学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伤害。
谬论
01
白血病是先天的基因病?95%是后天获得性
首先,对于白血病诱因,科学界早有定论。
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年就发表过《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的文章,指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仅有5%与遗传因素有关。对于该文章某“专家”王主任的宣称中,凭借“自己有医学背景”“查阅大量资料”,竟然得出“根据目前的科学认知,白血病是单基因的基因病,没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一般是不会得白血病的。”的结论。
大家都知道,《柳叶刀》在于医学界的权威性以及科学严谨性,而目前也未有血液科专家发表类似王主任的相关言论。不知他的结论有无数据支撑、有无研究做底。
而对于白血病的诱因,由原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科普项目于年8月30日贡献、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段明辉认证的百科词条“白血病”这样描述: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常见病因为由病毒感染(RNA病毒)、化学物质、放射线和遗传导致。
血液科专家对于白血病诱因的解释《南方日报》健康周刊年8月9日一篇题为《花大钱存脐带血,有没有必要?》的文章里,就此引用了曾有过3例自体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即“再障性贫血”)、1例自体脐带血移植治疗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经医院血液中心主任孙媛教授的观点。
她认为:“白血病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如果是先天白血病,那么储存的脐带血确实不可用。但研究认为,绝大部分(90%以上)的白血病是后天获得的,和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污染、病毒等有直接关系。这种后天的白血病就可以利用自体脐带血进行移植治疗。”
谬论
02
无自救案例?真实案例打破流言
笔者根据“自存自用脐血无成功案例”对各大权威性网站进行搜索调查,使用自存脐血治疗疾病的真实案例不在少数。所以,对于“无自救成功案例”的言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今年是年,距离世界首例通过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疾病“范可尼贫血症”整整30年(年由法国医生Gluckman完成)。30年来的技术推动和发展,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在许多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稍微了解一点白血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都应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都是有效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更有白血病患者从脐血干细胞自体移植中受益。
美国权威医学期刊PEDIATRICS(《儿科学》,-年影响因子5.)早在年(详参PEDIATRICS;(1)e–e)就报道了首例接受自体脐带血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案例,该案例中的3岁女童在确诊10mo时接受化疗,之后发现复发,并在最后接受了自体脐血移植。之后的20mo该女童“处于完全缓解之中,并且十分健康”。该论文专门就该案例进行了充分讨论。
在国内,《齐鲁晚报》也曾于年报道过一例在年通过接受“自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和父亲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进行联合移植”的白血病病例,病例中的患者是仅仅3个月婴儿,但排除先天性白血病之后,医生结合家长意见为小患者制定了脐血移植治疗的方案。年10月,使用自存脐带血救治后的小患者“血象恢复,其他指标平稳,顺利出院”。
谬论
03
脐血无用?脐血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以脐带血应对多种疾病的案例(含自体移植和异体移植)层出不穷,感兴趣者可以自行查询。
年2年17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年版)》中对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应用疾病范围进行了规范,指出“1.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适用于治疗以下血液系统疾病:(1)恶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等。(2)非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贫血等。2.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部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参照本规定。”
上述相关统计和文件,更间接地证明了脐带血移植目前可临床应用的领域正在国内外越来越广。
(来源:北京日报)
谬论
04
“多采了本属于婴儿的血液”,采集均在断脐后
这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脐带血无论如何采集,都是在断脐之后采集,且采集的脐血也不尽然来自脐带,胎盘内也有少量脐血。那么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新生儿从断脐那一刻起,他/她体内的血液含量仍占体重的10%,而并非“强行”从新生儿体内抽取近1/3的血量,更无有“有违伦理,更损害新生儿健康”之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脐带血干细胞的存储,并不是完全按照脐血量的多少定义的,而是按照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数或CD34+细胞数来取舍的。一般而言,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数多于1x个(约需65毫升)就算脐血采集合格。脐血采集量与分娩方式、婴儿体重、胎盘娩出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孤立地定论“为增大采血量而不顾伦理道德”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脐带血的采集者都是为产妇服务的医生,难道他们都是没有原则的吗?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面对网络上的众说纷纭,我们应该本着科学、公正、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读,科学看待脐带血储存的价值。不能用无知和片面,诋毁一项发展了30年的“救命术”。相信随着脐带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在更多疾病治疗领域得到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