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地名志六里堰年《海盐县地名志》中的六里地名六里堰自然镇,户,人(包括海盐县苗圃在内)。六里公社和迎丰、平丰两大队驻地。位于六里公社东南部,东北离县城武原镇15.7公里。镇呈长方形,长米,宽60米。自然镇以六里堰得名。六里堰,原是节制上、下两河以利农业生产和航运的枢纽。六里堰形成自然镇时间较早,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城池”记载:“六里堰市,图经:‘云县四十二里。’新纂:‘堰以南为上河,去澉浦城六里,客舟不能达浦,咸泊于此,居民辐凑成市,木商鹾贾亦萃集焉。’”因堰在澉浦城西北六里,故名六里堰。南宋时,澉浦为对外贸易的通商码头,澉浦码头货物从上河运到六里堰入下河运往各地,内地货物从下河运到六里堰,再入上河运抵澉浦码头,因此,六里堰就成了澉浦码头货物的集散地。又,俗传甪里先生曾到此,好古者因此而将“六里”雅化为“甪里”,其实为讹传。六里堰自然镇,在沪杭公路中段,交通便利。年,在开挖长山河工程的同时,对六里堰市河也进行了拓宽疏浚,自然镇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单面街,沿河筑有帮岸、栏杆;宽阔的水泥路面,绿树成行,新建楼房栉比鳞次。自然镇内有供销社、信用社、邮电所、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影剧院、文化站、社办工厂等单位,是六里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丰大队户,1,人。驻地六里堰。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北。以迎安、永丰两行政村名各取一字组合得名。辖18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15个自然村。有耕地亩。解放初,分别为甪里乡迎安、永丰两行政村;年,分别为迎安、永丰两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一管理区;年,为迎丰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迎丰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运输队、粮食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4个企事业单位。金家场村,62户,人。朱家门村,76户,人。干家场村,27户,人。庞村村,26户,人。徐家汇村,24户,人。圩里村,25户,人。六塔桥村,23户,人。宋绍定《常棠澉水志》记有“六塔桥”名称。其来历、含义无考。庙前村,28户,人。地处历史上的俞历庙前,故名。王泾河村,23户,99人。陈家弄村,34户,99人。西南汇村,20户,95人。钱家浜村,28户,92人。曹家桥村,21户,84人。徐家墩村,21户,81人。张家溇村,15户,58人。平丰大队户,1,人。驻地六里堰。位于六里堰自然镇南。以境内的平丰山得名。辖9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7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甪里乡平丰村;年,为平丰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一管理区;年,属迎丰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平丰大队;年,更名为红旗大队;因重名,于年7月2日恢复原名。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木材、茶叶、毛竹;有服装厂、搬运组、小学、合作医疗站4个企事业单位。境内有公社五金厂、社队联办石料厂。秀才浜村,64户,人。东周村,亦名东周门,61户,人。坝西村,48户,人。转水河村,47户,人。张湾村,46户,人。磊桥村,43户,人。贺祥村,31户,人。保丰大队户,人。驻地郁家埭。位于六里堰自然镇北。沿用高级社名。辖9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11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甪里乡义丰村;年,为保丰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二管理区;年,属保丰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保丰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毛竹,有劳保服装厂、茶叶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合作医疗站等6个企事业单位。境内有社队联办石料厂。郁家埭村,27户,人。保丰大队驻地。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3.3公里。村民均姓郁,故名。村内有供销二代店、小学等单位。白墙门村,70户,人。陆家埭村,59户,人。高地上村,46户,人。义丰桥村,32户,人。林家浜村,28户,人。北王祥里村,23户,人。顾年山村,23户,人。泾水堰村,别名上河埭,18户,74人。以境处泾水堰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记作“金水堰”、“泾水堰”。明嘉靖《董谷续澉水志》记载:“金水堰,在镇(澉浦自然镇)北十里,地形高阜,不通水道,左右皆煎盐草地,故渭之靠天荡。”曹家桥村,17户,70人。沈家塔村,12户,55人。茶院大队户,1,人。驻地茶院。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北。以驻地得名。辖10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11个自然村。有耕地2,亩。解放初,为茶院乡茶院村;年,分别为联丰、永丰两高级社;年,为甪里乡茶院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三管理区;年10月,为甪里公社茶院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毛竹,有石料厂等5个企事业单位。茶院村,62户,人。茶院大队驻地。村呈长方形。北靠六里山,东北距武原镇15.9公里。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茶院市,图经:‘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唐开宝己巳年(按:己巳年为宋开宝二年,乃吴钱宏俶时,若在武肃王时,则是梁开平三年,系误),吴超武肃王钱缪幸金粟寺,令寺僧于此设茶施众,故此市镇即以茶院名之。”金粟寺,在金粟山下,吴(三国)赤乌中建(三国时,佛教虽已传至中国,但长江以南尚无佛寺,吴大帝孙权始创江南三寺——金陵之保宁寺,大平之万寿寺。海盐之金粟寺),五代吴越时,赐名茶院;宋大中祥符初年,改为广惠禅院,后又恢复金粟寺名;明、清期间,相继进行修葺、重建和扩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又重建一进;后因战乱频繁,年久失修,破败至废。宋时,金粟寺为抄佛经之用,自行造纸,名金粟纸。此种纸张,在全国颇具声望,明代文征明等书画大家,亦常用以书写绘画,现已成罕见之物。今村内有粮食加工厂、供销二代店、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船方头村,49户,人。佛后墩村,43户,人。李家埭村,36户,人。对方桥村,41户,人。以桥得名。对方桥,原名对坊桥。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对坊桥新纂:“康熙五十八年,王节妇褚氏以请旌建坊之钱,易木为石。”南墓墩村,37户,人。水阁上村,36户,人。墙里村,39户,人。肖圩里村,别名小圩里,34户,人。水路村,22户,人。陈河桥村,别名陈和桥,15户,72人。长和大队户,1,人。驻地赵家桥。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北。由长河行政村名谐音得名长和,以示全队长期团结和睦。辖10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7个自然村。有耕地亩。解放初,为茶院乡长河村(以境内的长河万年桥得名),年,为长河高级社;年,为甪里乡长和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三管理区;年10月,为甪里公社长和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服装厂、供销二代店、小学、合作医疗站4个企事业单位。赵家桥村,50户,人。长和大队驻地。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4.7公里。以桥得名。赵家桥,即长河万年桥,因桥由赵姓出资建造而群众习惯于称它为赵家桥。磨子桥村,39户,人。翁家村,43户,人。潘家场村,33户,人。南王祥里村,33户,人。俞家村,25户,人。缪家村,13户,65人。杨山大队户,人。驻地杨山塆。位于六里堰自然镇东北。以境内的杨山得名。辖8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6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甪里乡新六村;年,为杨山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二管理区;年,属杨山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杨山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毛竹,有石料厂、工艺美术厂等6个企事业单位。杨山塆村,53户,人。杨山大队驻地。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3公里。地处杨山塆内,故名。村内有茶叶加工厂、供销二代店、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姚家埭村,49户,人。东山塆村,30户,人。柏树下村,36户,人。塘曲里村,29户,人。靠天荡村,16户,74人。地处历史上的靠天荡地片,故名。永明大队户,1,人。驻地姚埭。位于六里堰自然镇东北。沿用高级社名。辖8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8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分别为丰山乡永泉、民主两行政村;年,为永明高级社(以永泉、民主两行政名首字组合得名);年,为甪里乡永明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二管理区;年,属永明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永明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毛竹、茶叶、橘子,有合作医疗站等5个企事业单位。境内有社队联办石料厂。姚埭村,33户,人。永明大队驻地。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2.1公里。村民多姓姚,故名。村内有饲料加工厂、柳条厂、供销二代店、小学等单位。西城塆村,54户,人。宋绍定《常棠澉水志》记作“西陈湾”。陶家桥村,38户,人。水口埭村,38户,人。严家塆村,32户,人。朱家村村,29户,人。东城塆村,26户,人。宋绍定《常棠澉水志》记作“东陈湾”。姚塆村,19户,75人。忠勇大队户,1,人。驻地宋家场。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北。沿用行政村名。辖9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茶院乡忠勇村;年,为忠勇高级社;年,为甪里乡忠勇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三管理区;年10月,为甪里公社忠勇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铁器组,石料厂、榨油厂、粮食加工厂、供销二代店、小学等9个企事业单位。宋家场村,41户,人。忠勇大队驻地。村呈正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7.1公里。村民多姓宋,故名。村内有针织厂、菌种厂、合作医疗站等单位。沈家场村,73户,人。奚家木桥村,46户,人。黄家门村,48户,人。潘家弄村,45户,人。沈家台桥村,44户,人。刘家桥村,37户,人。小桥湾村,39户,人。石牌桥村,16户,76人。以桥得名。石牌桥,本名石碑桥。明嘉靖《董谷续澉水志》记载;“石碑,在茶院市南,详旧志。今有桥,讹呼为石牌。”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石碑桥,图经:“茶院市南,有两石碑夹道而立,高一丈五尺。岁久,字磨灭,不能识。”尽忠大队户,1,人。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北。驻地系新迁,无地名,无居民村,东北距武原镇16.2公里。沿用行政村名。辖10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甪里乡尽忠村;年,为尽忠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一管理区;年,属迎丰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尽忠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毛竹;有小学、合作医疗站2个企事业单位。杜河泾村,94户,人。清光绪《海盐县志》仅有“杜河泾”名称记载,其来历、含义均无考。汤家门村,78户,人。竹桥浜村,25户,人。冯家浜村,25户,97人。北港村,22户,97人。新华大队户,1,人。驻地翁家门。位于六里堰自然镇东北。沿用高级社名。辖10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7个自然村。有耕地亩。解放初,为甪里乡新合村;年,为新华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一管理区;年,属迎丰大队;年10月,为甪里公社新华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毛竹、茶叶、橘子,有竹器厂、供销二代店、小学、合作医疗站4个企事业单位。境内有社队联办石料厂。翁家门村,41户,人。新华大队驻地。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4.5公里。村民多姓翁,故名。村前有公社水泥厂。吴家埭村,94户,人。因开挖长山河而村址移位。王家堰村,46户,人。因开挖长山河而村址移位。姚家屋村,39户,人。潘虎绿桥村,别名桥外头,25户,人。以桥得名。潘虎绿桥,清光绪《海盐县志》记作“潘火六桥”。其来历、含义均无考。陆家屋村,18户,71人。田垟里村,22户,67人。惠农大队户,1,人。驻地金竺大桥。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南。沿用行政村名。辖10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10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甪里乡惠农村;年,为惠农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四管理区;年10月,为甪里公社惠农大队;年,更名为红立大队;于年7月2日恢复原名。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有石料厂、汽车配件厂、竹器厂、供销二代店、小学、合作医疗站6个企事业单位。金竺大桥村,别名大桥头,29户,人。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7.5公里。以桥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金竺大桥,新纂:‘茶院市南,旧名根竹紫云桥。”茶磨山村,33户,人。地处茶磨山南麓,故名。度加桥村,别名永兴桥,32户,人。局河头村,32户,人。陆家埭村,28户,人。大墙门口村,别名顾家埭,26户,人。旺岸桥村,别名董家塔,25户,人。青石跳村,别名墙门里,21户,人。李家浜村,别名俞家,18户,79人。小桥头村,24户,人。忠星大队户,人。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南。驻地系新迁,无地名,无居民村,东北距武原镇19.1公里。沿用行政村名。辖9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7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解放初,为甪里乡忠星村;年,为忠星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四管理区;年10月,为甪里公社忠星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柔,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有面粉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3个企事业单位。紫云里村,户,人。古名“紫云村”,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紫云村者,唐建中时,有村女出耕,紫云常覆其上,后诏入宫,备贯鱼之选,故山与村并受其名也。”场里村,52户,人。姚家埭村,48户,人。横港头村,34户,人。顾家埭村,32户,人。钟家屋村,25户,95人。日晖浜村,6户,79人。南山大队户,人。位于六里堰自然镇西南。驻地系新迁,无地名,无居民村,东北距武原镇18公里。以境内的南山得名。辖6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4个自然村。有耕地亩。解放初,为甪里乡惠泉村;年,为南山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四管理区;年10月,为甪里公社南山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毛竹、杨梅;有石料厂、小学、合作医疗站3个企事业单位。邵塆村,69户,人。邵塆,系东邵塆、西邵塆两自然村的统称。跷山趾村,43户,人。地处大旗山东,形似跷趾的山麓,故名。钟家浜村,35户,人。唐家浜村,31户,人。六里堰集镇居委会91户,人。驻地六里堰。辖3个居民小组。六里公社初级中学六里公社中心小学文章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