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威海市,以花饽饽创业走红的网络达人林红,参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傅带徒弟”项目试点,把自己的创业经验,变成生动的教材,示范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增加收入,引领乡村振兴,“馒头大妈”变身省级高素质农民大师面食“教头”,先后培训出花饽饽技能人才多人。胶东花饽饽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林红是胶东花饽饽的产业带头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创立的威海金麦兜食品有限公司以研发生产胶东花饽饽花样面食为主,是山东省内较早的面食花饽饽专业生产企业,产品获得第二届农业嘉年华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优秀创意奖”,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我们的创业史”,用45分钟的篇幅对林红的创业故事进行报道。林红和她旗下的金麦兜公司在业界有着很好的声誉。发酵参与了面团变成花饽饽的全过程,精确拿捏酵母的用量、温度、发酵次数对饽饽的最终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林红深谙其道,把用酵的功夫用在了乡村振兴当中,催化着农民富、农村美。重点“发酵”,推进产业转型崔家村是文登区侯家镇的一个沿海渔村,村民世世代代以打渔和滩涂养殖为生。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村民大多赋闲在家。村干部慕名找到林红,结合沿海渔民有蒸饽饽的传统,林红对该村筛选的40多名妇女进行免费花饽饽技能培训,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原来只能蒸制传统饽饽的渔家女,神奇地捏制出市场畅销的各类生肖、吉祥器物。同时,林红对村里的工厂厂房布局、生产许可、包装设计进行一条龙服务。工厂开工后,又亲自带领工厂师傅驻厂一周,协助生产。有了好的开端,崔家村户村民入股资金64.4万元,成立了金玉福农产品合作社,专事胶东花饽饽产销,销售旺季时一天最多发单多箱。村干部崔林波说,合作社每年可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约万元,高达20%的分红让股民们笑得比花饽饽都美。对于沿海渔村的零散农户,林红的培训更是来者不拒。68岁的陈大姐是泽库镇的沿海村民,大半生都是在家养貂,去年参加了花饽饽技能培训,及时完成转型。由于个人不具备开店生产的条件,就被留在了金麦兜工作,生产旺季每个月可以拿到多元的工资,像她这样的妇女,厂里还有16人。创意“发酵”,带火一个产业。单锦红是乳山市白沙滩镇大单家村的一名妇女,多年一直从事地方传统面食--乳山喜饼的加工销售,也有自己的商品品牌,由于喜饼生产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好吃好看的喜饼一直没有“出圈”,市外的市场并不看好。参加了市农广校组织的在金麦兜的培训后,单锦红深受启发,就一连4次不断参加培训。林红结合她家乡盛产大姜、大枣的实际,在培训期间为其量身创意了大姜、红枣、紫麦等10个品类的功能性附加值高的喜饼配方,一改“原味、花生馅”几十年一个面孔打天下的方式,用于“吃饱”有面子的大喜饼,变身“吃好”,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新开发的系列喜饼赢得了好评,赢得了市场,单个喜饼的价格从6元卖到了12元。像单锦红这样,不仅学到技术,又得到创意“金点子”的,还有很多。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邱霞参加培训学习回乡后,正好遇上当地的杀猪节,林红及时为她支招,创新出3组花饽饽与河套面塑相融合的作品,把邱霞扶上马再送一程。很快,邱霞制作的既有精巧细腻胶东风格,又蕴含粗犷河套面塑特点花样面食,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产品很快打开了市场,邱霞由单身欠账宝妈摇身变成河套当地面粉的代表人,当地每出一车面粉,必有邱霞的一款敖包相会的面食礼盒。多次“发酵”带活一个家庭。文登农业农村局的负责同志找到林红,希望对大水泊镇大河村贫困户、下肢瘫痪的大学生倪雅芬进行辅导,教授花饽饽销售技能,提高她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质量。林红到倪雅芬家考察之后,教授她很快掌握电商知识,开起了网店。林红并没有就此放手,打起了小倪家没有售卖出去的几仓大花生的“主意”。林红到家教给小倪爸爸用海盐铁锅炒花生,并为其注册了“魔豆老爸”的商标,设计了制作了“好事会发生”的礼品盒个,在自己朋友圈帮小倪分享,助力售卖。几年来,这个品牌日渐成熟,小倪爷俩除了售卖自己地里的花生外,还收购了邻居的花生。最近,林红又对小倪的线上销售提出了建议,助其入驻短视频平台,做自己的商城,眼下即上市大卖。(王文黄先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