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是浙江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其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海盐县以加大非遗保护为基础,通过打造非遗园区、非遗景区、非遗乡村的方式,举办文化旅游节、扶持非遗传承人创业等举措,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结合,为海盐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探索了新路径。在嘉兴市非遗主题园——沈荡镇,随处可见白墙青瓦、小桥流水,沈荡酱油酿造技艺、沈荡黄酒酿制技艺等非遗为这座小镇增添了古韵,浓浓的传统文化魅力让游客络绎不绝。“汲取门前贲湖水,酿得黄酒万里香。”坐落于镇上的海盐“沈荡酿造”以黄酒古法酿造的“十八般酒艺”闻名,获评浙江省级非遗工坊,是游客到沈荡镇游览的必到之所。其通过推出体验传统酿造过程、品尝特色酿制产品等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悟“沈荡酿造”的悠久历史。该非遗工坊每年开展各类非遗活动60余场,接待游客1万余人。在通元镇丰义景区文化礼堂的灶头画实践基地内,灶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生波向游客介绍海盐灶头画的历史、特色,还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在灶头上作画。据介绍,该镇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功能布点,建成了丰义课堂、灶画体验馆、手工制茶名师工作室等文化阵地。“我们围绕灶头画、纸艺、米酒等传统文化资源,不定期举办丰富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赵生波说。海盐县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拥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8项、市级49项、县级84项。海盐县还率先开展镇级非遗项目名录的评选工作,共公布72项镇级非遗项目。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海盐县努力创新实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助力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比如海盐县大力推进非遗旅游景区和场所建设,如今已有省级非遗主题小镇1个、民俗文化村2个;市级非遗主题园2个、民俗文化村4个、非遗体验点7个、非遗客厅2个,并推出了多彩非遗康养游主题线路。该线路以非遗为主要元素,串联起通元镇、丰山村、澉东村及商玉客栈等景点,涵盖海盐滚灯、澉浦红烧羊肉制作技艺、海盐腔等非遗项目,还有传统家具、茶叶等特色旅游商品可供游客挑选,形成了一条可看、可玩、可品、可养生的休闲旅游路线。“非遗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展现着巨大的潜力,我们一方面不断探索‘非遗新发展、培育新动能’的融合发展新机制,让非遗借助旅游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另一方面将‘非遗+旅游’融合纳入城市更新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盘活社区资源,提升社会服务,促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海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吴学辉说。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使得非遗得到传承和传播,还成为当地人富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尺糕制作,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望海街道北荡社区里,几十个孩子筛粉、捏成团,用迷你模具制作出小小的方形尺糕。他们的“师傅”是海盐县有名的“尺糕西施”王小丽。偶然的机会,让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