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买不起盐的老百姓,为什么不自己晒盐吃

盐是我们一日也不可缺少的调味料,没有盐,食物便没有味道,更为重要的是,盐中的氯离子和钠离子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摄入不足,身体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现代人是不会出现缺盐的问题的,因为盐作为一种基础的调味品,随处都可以买到,而且价格十分低廉,但在古代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在古代,盐有官盐和私盐之分,官盐即为官府售卖或准许售卖的盐,而私盐则是没有取得售卖资格而私自制造和贩卖的盐。在古代,官盐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很多穷苦百姓因为买不起盐而患上了疾病,从而导致死亡。这令人感到有些疑惑,盐这么容易取得的东西,为什么要卖这么贵呢?老百姓既然买不起,为什么不自己弄些海水回来晒盐呢?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不会晒,一个是不敢晒。晒盐有什么难的?把海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不就能得到海盐了吗?的确,将海水放置在太阳底下晒干就能够得到很多白色粉末,但这些白色粉末并不是可以长期食用的精盐,而是粗盐。海水之中可不仅仅有盐,还有很多其它的物质,所以粗盐之中除了含有氯化钠之外,还有氯化镁等诸多杂质。这样的盐吃起来不仅味道苦涩,还会引起腹泻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如果长期食用则可能因为重金属中毒而危及生命。老百姓只会晒粗盐,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把粗盐变为精盐,而晒盐的核心技术就掌握在官府手里,所以老百姓自然没有办法私自晒盐。那么粗盐到底如何才能变成精盐呢?第一步要把大量的粗盐重新融入到海水中,这样就获得了饱和的浓盐海水。第二步向浓盐海水中添加碳酸钾,使之与钙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物,再将其过滤出去。第三步,取出约五分之一左右的海水,将剩余海水加热熬煮直至熬干,这样就得到了更纯净一些的粗盐。第四步,将这些粗盐再倒入第三步留出的五分之一浓盐海水之中,煮至沸腾并进行充分搅拌,然后将这些海水倒掉,留在容器底部的就是没有杂质的精盐了。什么原理?原理就是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度不同,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水温升高而提升,但氯化钠却几乎没有变化。当水温升高后,粗盐中的其它杂质便溶解到了水里,而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几乎没有变化,所以无法再继续溶解进饱和的浓盐水中,自然就留了下来。古代人对科学原理不甚了解,晒制精盐的方法是长期摸索得出的,普通人自然无从得知,即便一些盐民将方法泄露出来,老百姓也是不敢晒制私盐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制造、贩卖、购买私盐都是非常重大的罪过,因为一方面国家要通过控制食盐来控制人民,另一方面食盐也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汉朝时期,盐税可以达到国家全部税收的20%,而到了宋朝更是神奇,盐税收入居然达到了国家税收的四分之三。在宋朝,要想卖盐,先得买“盐商的资格”,有了这个资格,才能买“盐引”,也就是卖盐的凭证,然后才能买盐,这一路买下来都是高价,最终这些钱都会体现在盐价上,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由此可见,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官府自然是要牢牢把控,老百姓完全不敢晒制私盐,更为可笑的是即便是制盐晒盐的盐民,也只能先将自己晒制的食盐低价卖给官府,然后再到市场上高价买回来,绝对不可以私藏留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ilayongjiubai.com/dzhpxwh/102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