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建议收藏中性粒细胞为何增多又

北京专科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506.html

宠医客-宠物医生提高医疗技术的首选学习平台

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

宠医客编译,如需转载请与宠医客联系

ISVPS内科专科国际课程

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循渐进,整体安排科学、系统、贴合临床,确保医生学了就能用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安排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完全成熟后释放入血液,在循环中存在的时间不足一天(5-15小时),然后迁移到血管外,到达组织或肺泡和肠腔。衰竭的中性粒细胞(寿终正寝的)经细胞凋亡然后被巨噬细胞清除,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循环时,它们在大血管(这部分的中性粒细胞构成了中性粒细胞循环池,即CNP,这些也是我们通常在血样中看到的中性粒细胞)和小血管都有分布(这部分的中性粒细胞构成了中性粒细胞边缘池或MNP)。机体中中性粒细胞的总和,或者说TNP由CNP和MNP以及骨髓中的有丝分裂后期的中性粒细胞构成。大多数动物的边缘粒细胞池MGP与循环粒细胞池CGP的中性粒细胞比值大约为1:1,但猫是个例外,比值是2-3:1。MGP与CGP的比值改变会导致采血期间血样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发生变化,并且对某些特定物质(如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和内毒素血症)引起的CBC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也有关系。边缘池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时,在大多数物种我们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一倍(即参考范围上限的两倍),但是猫会出现2-3倍上升。

受到炎症刺激的部位会释放一些体液因子,使骨髓生成和释放的中性粒细胞都增加。炎症部位产生的趋化因子,例如白介素-8,引导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向这些部位迁移。

正常来说,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是按照产生顺序释放入血的,也就是说最成熟的细胞会比不那么成熟的细胞先释放。内毒素可能会导致脾、肝以及肺对中性粒细胞的扣留,从而降低血样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

图:该犬白细胞显著增多(80,/μL),包括核左移(箭头所指)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单核细胞增多(M)。中性粒细胞呈轻度毒性变化。该白细胞增多症继发于隐蔽炎症(闭合性子宫蓄脓)。红细胞出现明显的缗钱样,提示球蛋白增多(可能是纤维蛋白原和/或免疫球蛋白,是炎性反应的一部分)。

-?-

中性粒细胞为何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就是分叶核或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绝对数量而不是百分比)。原理有以下可能,最常见的是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和炎症(骨髓中的生成和释放增加)。

边缘池向循环池转移

皮质类固醇和肾上腺素使中性粒细胞从MNP向CNP移动。两种与兴奋或应激相关的激素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分别是生理性和应激性白细胞象)。

骨髓释放增加

炎症: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储存池释放中性粒细胞(在反刍动物更低)。如果是中度到重度炎症,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也会被释放。

皮质类固醇:也会导致骨髓中有丝分裂后期储存池中的中性粒细胞释放。通常只有成熟的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会被释放,但是长期使用高剂量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性的),就会看到中性粒细胞出现不伴随毒性变化的轻度核左移,而且通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计数也正常。

骨髓生成增多(需要3-6天):炎性细胞因子(炎症)的反应会刺激粒细胞生成。如果细胞释放加速或提早释放,中性粒细胞(成熟和不成熟的)可能会出现中毒性变化。注意,轻度炎症只会引起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而杆状核或其他形式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可能是由于更加强烈的组织需求以及更加强烈的骨髓反应,尤其是骨髓储存池容量很小的物种(例如反刍动物)。

组织迁移减少:例如牛的粘附分子缺乏或犬的白细胞粘附缺陷使得中性粒细胞无法粘附活化内皮并对炎症源头做出反应。受影响的动物通常白细胞计数很高,持续或反复感染。这种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因并不常见。

细胞凋亡延迟:在一些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例如使用皮质类固醇、炎症。在这些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能出现核分叶过度。

常见原因

导致中性粒细胞性增多症的常见原因包括炎症[感染性的或非感染性的(创伤、手术、烧伤等)]、外源性或内源性皮质类固醇以及肾上腺素。免疫介导性疾病,例如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由于炎症因子的活化也常与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有关。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几种不同白细胞象的特征,包括炎性白细胞象、应激白细胞象和生理性白细胞增多。马在剧烈运动后,无论是否与极度应激或训练有关,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一项未经过训练的16匹一岁龄夸特马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在捕捉马匹后立即采样,其中性粒细胞数值从/μL至/μL不等。大部分被捕捉的马出现了淋巴细胞增多(>/μL)。经过6周的训练,这些马在运动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从大约/μL上升至/μL左右,并且在30分钟休息后回到基础水平。另一项关于赛马的研究显示,赛后10分钟内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不变。在后面这两个训练研究中,更一致的发现是马的淋巴细胞计数和PCV值也有升高。

注意,在康奈尔大学,我们将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这个术语仅用于成熟或分叶核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而不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或其他形态,但是通常主要是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后面这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我们称为核左移,并且数量通常是成比例的,如成熟度高的细胞比成熟度低的细胞数量更多(杆状核>晚幼粒细胞>中幼细胞>早幼粒细胞)。骨髓母细胞一般不会出现在炎性白细胞象,其存在更可能提示并发症或潜在白血病。未成熟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并超过参考上限,且伴有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正常或降低分别称为中性粒细胞性增多症伴核左移性、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伴核左移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核左移。注意,在康奈尔大学我们一般会将所有不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以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来统称,因为杆状核中性粒细胞通常占主导地位。如果我们看到了除杆状核以外的更多不成熟形态(通常提示更严重的炎症或更强烈的组织需求),我们会在报告中说明。杆状核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尤其是成熟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时)时,称为退行性核左移,通常提示严重的炎症。退行性核左移一般会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成熟和不成熟细胞均有)。

-?-

中性粒细胞为何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的是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绝对数量而不是百分比),发生机理与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机理相反。最常见的原因是严重炎症(组织迁移增加),尤其是当出现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时(中毒性变化以及核左移或杆状核增多)。

循环池向边缘池转移

急性内毒素血症时出现。这种转移会导致初次接触内毒素后出现短时间的(1-3小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然而,内毒素还能很迅速地刺激骨髓生成和释放更多中性粒细胞,因此这种最初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中可能不会被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会在之后的病程中再次出现,但此时是由于中性粒细胞消耗增多而不是MGP:CGP比值变化。要注意的是,内毒素的研究通常是注射纯化毒素。细菌感染时,会有许多其他的媒介改变中性粒细胞的动力学。

骨髓释放减少

这是与骨髓释放相关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缺陷,在人医被称为骨髓粒细胞缺乏症。在动物尚未报道。

骨髓生成减少

原因可能有以下:

各种原发性骨髓疾病,例如特发性骨髓发育不良、继发于肿瘤浸润的骨髓痨或者原发性造血骨髓瘤(例如急性白血病)、药物引发的损伤或发育不全、继发于犬埃利希体的造血功能不良。

细胞因子缺乏(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也会导致持续的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先天性或遗传缺陷:人医已经发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先天缺陷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遗传性和种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见于非洲和地中海地区国家)、良性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各种缺陷导致,包括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与其他缺陷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例如范科尼贫血。中性粒细胞生成的先天性缺陷在动物并不常见,灰色柯利牧羊犬(包括它们的杂交后代)的周期性缺陷在这些综合症中特征最鲜明。这种综合症会导致循环周期11-14天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被认为是由于一种引起衔接蛋白复合物3β1亚单位生成减少的缺陷造成,这种亚单位辅助将弹性蛋白酶打包成颗粒,这种缺陷导致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经细胞内转运。弹性蛋白酶可以降解细胞因子或它们的受体,导致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有轻度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

病毒感染:猫白血病病毒和猫免疫缺陷病毒也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机理是多方面的(生成减少、破坏增加)。

药物和毒物:很多药物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化疗剂、抗癫痫药和抗甲状腺药,因为这些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或免疫介导作用损伤前体细胞或抑制骨髓细胞的生成。

组织迁移增加:对炎症组织(例如细菌性脓毒血症、肿瘤坏死、脓肿、内毒素血症)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做出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严重急性炎症的牛(例如乳房炎、子宫炎),这些疾病会减少骨髓内炎症反应时可释放中性粒细胞的储存量。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通常伴有退行性核左移和中毒性变化。在其他物种,只有当骨髓中的储存耗尽(较罕见)且供不应求时(非常严重的炎症)才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牛来说,这种情况通常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通常是退行性的)以及中毒性变化。

破坏增加

这种情况会伴随免疫介导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综合症,是全身性免疫介导性疾病的一部分,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织细胞疾病,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尽管通常同时存在其他细胞减少症)和组织细胞肉瘤、药物(多种不同药物)、毒物以及病毒(例如犬细小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牛病毒性腹泻)。当这种破坏发生在外周血时,并发粒细胞增生。但是破坏也可能发生在骨髓,导致单纯的白细胞发育不良到粒细胞增生(无效粒细胞生成)等一系列骨髓变化。人医有关于同种免疫导致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记载。如果皮质类固醇疗法能够缓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就要怀疑免疫介导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未知的机制

尽管机制尚不明确,边境牧羊犬(也有遗传性的)、巨型雪纳瑞、比格犬以及其他犬种维生素缺乏B12时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发病的柯立牧羊犬中还能看到间歇性的红细胞前体增多症和轻到中度的非再生性贫血。边境牧羊犬的这种缺陷被认为是一种受体突变,这种受体和无羊膜(AMN)形成一种复合体,这种复合物在回肠和肾小管形成钴胺素受体。这种缺陷也被称为Imersland-Gr?sbeck综合症(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尽管可能会出现巨红细胞性贫血,且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可能出现巨幼红细胞性变化(因为DNA代谢需要维生素B12),这种贫血通常是正球、正染性的。

猫的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猫可能出现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不伴有核左移或中毒性变化)。这种猫对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常见病毒通常表现阴性检测结果,例如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和猫白血病病毒(FeLV),通常没有临床症状(不会出现反复的细菌感染)。任何不明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患猫都要检测这些病毒。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不足1,/μL但是一般会略高于这个数值,也有持续性计数很低的记载。根据我们的经验,骨髓抽吸对这类患者没有帮助,因为骨髓中看不到典型异常(中性粒细胞系的细胞正常或发育不全)。猫的这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人医的成年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类似。

品种相关性

一些犬种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较低,包括特鲁伦牧羊犬、澳洲牧羊犬(个人观察结果,康奈尔大学)以及相关病例的拉布拉多寻回猎犬(个人观察结果,康奈尔大学)。

◆?今日推荐阅读?◆

呋塞米用法的3个“应该”和6个“不应该”

X光检查阻塞性异物,这5个技巧你掌握了吗?

8种细菌,临床上有什么特点?9张典型细胞学图片带你快速了解!

更多干货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ilayongjiubai.com/dzhpxwh/72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