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京]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已是一个原始氏族社会的居民点。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这里成了燕国的都城,叫蓟城。春秋、战国时代,燕为北方大国,蓟城成为诸侯国中的名都之一,后人所说的“燕京”就起源于此。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蓟城成为广阳郡的治所,为北方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广阳地区时为封国,时为郡,共辖四县。蓟城既是这里的政治中心,也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中心。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不朽名著《史记》中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蓟城也算得是渤海、碣石间的一大都会了,它南通齐(今山东)、赵(今河北南部),东北又和胡人接壤……这里富有鱼、盐、枣、栗的出产,北边邻近乌桓和夫余(在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以北、吉林一带),向东又足以交流秽貉、朝鲜和真蕃(均在今朝鲜半岛北部)的物产”。
公元年,鲜卑慕容部的统治者慕容俊从辽西入关,攻占蓟城。从这时起至公元年,蓟城成为中国历史上所谓“五胡十六国”中的前燕的统治中心。以后的半个世纪,除了氐族前秦统治十几年外,一直是慕容部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到新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细。在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社会的战乱给蓟城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但各族人民对蓟城地区的开发仍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年,隋王朝统一中国,蓟城为涿郡治所。公元年,唐取代隋朝,改涿郡为幽州,治所仍在蓟城,所以蓟城又称幽州城。唐中叶以后,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蓟城又成为北方军事防守的重镇,是范阳节度使的治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55年),一身而兼范阳、平卢(辽宁朝阳)、河东(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举兵发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年,契丹辽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称析津府。年女真金攻占幽州城,年又把都城迁至幽州城,并改名为中都。元朝灭金后,又以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的离宫万宁宫为中心(内有琼华岛,即今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山),营建新都,称大都。但是,北京的正式称谓还是始于明代。
年,朱元璋于南京建立明朝。同年举兵北伐,攻下元大都,改称北平。为消除前朝的所谓“王气”,明朝对元大都的宫城进行了有计划地拆毁,只保留了一部分。年,燕王朱棣称帝,改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遂由此开始。第二年,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都城,历时十六年之久,年方正式告成。
年至年,北京一直为清朝的都城。清朝统治者在明都的基础上进一步营建,使之更加雄伟壮丽。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年义和团曾在北京城内外抗击过外国侵略者的进攻。年的“五四”运动曾由这里发起并逐步推向了全国。年7月7日爆发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号角从这里吹响。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改为北平市,直隶于中央行政院。
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北京这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开始了伟大的新生。建国以来,北京一直是新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今天,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声中,北京,作为人民的首都正在担负起更加伟大的历史使命。
[天津]成陆于四千年前。但在公元前四十八年前后又为渤海所吞没,至隋以后才露出海面。唐代因津地处海口,在今市东郊设军粮城,一时成为“云帆能辽海,粳稻来东吴”的粮食转运地。北宋时,这一带成为宋、辽争战之地,海河当时称为“界河”。宋军在今天津市区附近设有许多军事驻防点,据文献记载,从天津泥沽海口至靖海(今静海),有双港、小南河、沙涡(今作沙涡)、当城、独流等砦、寨。到公元年,金派完颜佐(汉名梁佐)戍“直沽寨”。元初时,今天津市狮子林桥一带被称为“三岔沽”,是漕运的重要口岸。元朝的张翥有诗说:“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可以想见其繁忙景象。当时,天津称海津镇。天津正式命名开始于明代。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在今天津市三岔河口西南岸置军卫,派兵驻守屯田,名为“天津卫”。后又增置左、右两卫,合称“天津三卫”。后人称“下天津卫”,本源于此。“天津”一词为明成祖朱棣所命。《天津卫志·序》说,“明永乐渡此,因赐嘉名”。解放后,在天津市南门外发现的明嘉靖《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证明了这种说法。碑文说:“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日天津”。所谓“靖难”,就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为了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在此出兵渡河南下。当他做了皇帝之后,为了纪念由此起兵“入靖内难”,就把海津改称“天津”,意即“天子之渡津”。天津之名遂由此始。
清代,天津为拱卫北京的军事重镇。咸丰十年(年),僧格林沁修外围土墙三十六里,设有寅宾、镇远、朝宋等十四个营门;现在的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等地名,就是它们的俗称。南郊有以产稻米和袁世凯练兵闻名的小站,原名为潦水套(俗称老鼠套),改名于光绪初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一直把这里作为北洋系军政统治的中心。国民党统治时期,天津划为市,曾隶属河北省,后改隶于行政院。
解放以来,随着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天津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的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她曾隶属于河北省,现为中央直辖市之一。她下辖五个县区,其面貌远非旧观。
[上海]成陆于五、六千年前。到春秋之际,这一带属吴国管辖。秦代在此设置海盐县及疁县。“膠”(liú)意思是开沟灌田,或为烧种土地。汉代改“疁”为娄,这就是娄县名称的由来。
“上海”之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宋熙宁年间郏亶的《水利书》。该书称松江南岸最近的海口是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烂泥浦。上海浦据明朝《弘治上海县志》称在县治东,今已没入黄浦江中。北宋熙宁年间,因海船多在此停靠,人烟稠密,市集以浦为名。于是,上海之名由此而起。
上海之地原为海滨捕鱼之所,当时渔民曾创造一种捕鱼工具,叫“扈”(即今日的鱼簖),后又将“扈”为“滬”,上海简称即由此而来。又因上海西部地区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故又有“申”之称。
上海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至南宋咸淳年间已正式建立镇治。当时管理船舶集市的市舶提举司大约即设于今城区中部,起于嘉浜路以北,至城隍庙以南地段。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年)正式建立县治。明嘉靖二十一年(年)划西境地设置青浦县。三十二年(年)由于连年遭受倭寇的侵扰,乃兴建城垣。后此城垣于公元年至年拆除。清初上海对外贸易兴隆,于康熙二十四年(年)设置江海关。雍正二年(年)划东南境设置南江县。乾隆六年(年),清政府为加强沿海防务,在上海设苏松太兵备道,辖苏松及太仓州。乾隆二十四年(年)以后,清政府关闭广州以外各口的对外贸易,国外商货改由闽广商人转运,上海港的商务仍很活跃。公元年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以后人口日增,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殖民城市。
年,国民党政府将上海县及宝山、南江、松江、青浦等县的一部分划为上海市,直辖于中央行政院。从此,上海市一直列为一级行政区划。
解放后,上海市成为中国建设事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和对外贸易港口。目前,她有十个直辖县,正在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