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lS.Young
PhillipScheinberg
JohnsonM.Liu
叶向军、龚旭波、许晓华译
卢兴国审校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定义为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和骨髓有核红细胞缺乏。这种罕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很多有趣的临床关联,治疗效果往往较好。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
遗传性PRCA,即戴-布二氏贫血(DBA)。
获得性PRCA常常表现为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临床相关包括胸腺瘤(或占PRCA病例的10%)、胶原血管综合症、重症肌无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PRCA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尤其是5q-综合征。
微小病毒B19感染通常无症状,但可能会引起儿童传染性红斑(第五病)和潜在溶血患者中的短暂性再障危象。病毒感染通常终止于中和抗体的产生。中和抗体反应高峰不能形成使微小病毒持续存在,引起长期的红系前体细胞破坏和贫血。微小病毒B19持续存在可以发生于免疫缺陷宿主:先天性免疫缺陷(Nezelof综合征)、医源性(免疫抑制药物和细胞毒性化疗)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
二、临床特征及诊断
网织红细胞严重降低,通常无幼稚红细胞,但骨髓中可能也有少数幼红细胞。骨髓中出现巨原红细胞表示微小病毒感染,而检出单个核小巨核细胞可提示5q-综合征。除PRCA伴MDS外,其他血细胞数以及细胞遗传学正常。应以CT扫描来排除胸腺瘤。
通常无微小病毒B19抗体,或只可检测到IgM抗体,病毒可通过血液DNA杂交检测。
三、治疗
标准的DBA治疗是皮质类固醇。患者可依赖于细微的低剂量,复发后再次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能无反应。尽管采用输血和适当的铁螯合剂治疗,患者可发生致命的晚期并发症,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肺动脉高压。
获得性PRCA,通常首用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治疗,继之以任一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ATG和最近(少数病例中报告)的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或细胞毒性药物,如口服中等剂量的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治疗。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抗体(达克珠单抗)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并在一组15位患者的病例报告中显示有效,其中6例观察到血液学反应。
应切除胸腺瘤,因为具有局部侵犯性,尽管手术并不一定能解决贫血问题。
持续的微小病毒B19感染,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g/kg,5~10天有效。病毒载量大的患者,特别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患者,可复发,需要定期的再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幼稚粒细胞全部或部分缺如。
一、病因与病理生理
大多数粒细胞缺乏症为药物相关性(表1)。特发性纯白细胞再生障碍(未接触可疑药物)极为罕见(而且像PRCA一样也可与胸腺瘤相关)。
药物破坏粒系前体细胞的机制包括直接的影响(如氯丙嗪)和免疫(抗体)介导(如安乃近)(表2)。
表1粒细胞缺乏症的药物相关
重金属:
抗生素:
金制剂
磺胺类抗生素
砷化合物
乙胺嘧啶
镇痛药:
青霉素类
氨基比林,安乃近
头孢菌素
丁氮酮
大环内酯类
吲哚美辛
万古霉素
布洛芬
克林霉素
对乙酰氨基酚
氨基糖苷类
对氨基水杨酸舒林酸
抗结核药物左旋咪唑
抗精神病药物,镇静药,抗抑郁药:
抗疟药
甲苯咪唑
吩噻嗪
抗真菌剂:
三环素
氟康唑
氯氮卓
抗病毒药
巴比妥类药物
齐多夫定
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抗组胺药:
抗惊厥药:
西咪替丁
苯妥英
雷尼替丁
乙琥胺
氯苯那敏
卡马西平
其他药物:
抗甲状腺药物
异维甲酸
丙基硫氧嘧啶
奥美拉唑
甲巯咪唑
秋水仙碱
心血管药物:
别嘌呤醇
普鲁卡因胺
氨鲁米特
卡托普利
胃复安
硝苯地平
噻氯匹定
奎尼丁
他莫昔芬
普萘洛尔
青霉胺素
甲基多巴
杀虫剂
普罗帕酮
染发剂
安搏律定
中草药
磺胺类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如螺内酯和乙酰唑胺
口服降糖药
柳氮磺胺吡啶
氨苯砜
磺胺类抗生素
表2免疫性与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药物相关)
免疫性
中毒性
药物范例
氨基比林
吩噻嗪
发病时间
数天至数周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现
急性,有常爆发性症状
往往无症状或起病隐袭
再次给药
小剂量即可发病
潜伏期,必须大剂量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凝集素
直接或代谢产物介导的细胞毒性
二、诊断和治疗
患者通常为有明确的涉嫌药剂接触史的年长者,常在6个月之前应用药物。对血涂片缺乏中性粒细胞者应进一步骨髓检查证实。
典型表现是发热和咽喉痛。疾病可以自发恢复,时间上从几天到几周不定。几乎总是给予G-CSF或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用药,但无明确疗效的证据。发热和感染迹象要求立即肠外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由于患者的年龄、共病状态和致死性败血症的相互影响,死亡率仍然高(约10%)。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