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综合征,是指单位容积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红细胞压积也可减少,但不一定平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当海拔为0时,小儿血红蛋白低限值为:6个月到6岁g/L,6岁到14岁g/L,海拔每升高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以上值称为贫血。[1]
引发小儿贫血的原因1、家族史:有无遗传因素,小儿时期与遗传的贫血较多;如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先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范可尼贫血等疾病。家族(或近亲)中常有同样患者,也是引发小儿贫血的原因。2、年龄和营养史:新生儿出生一到两天内发生的黄疸,贫血则新生儿溶血症可能性大。六月到三岁婴幼儿和青春发育期少年是缺铁性贫血发病高峰年龄。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可能性大。人工喂养食物中缺铁或长期腹泻,有缺铁性贫血的可能,年长儿有消化性溃疡史,因注意失血性贫血。
3、贫血起病,发展和特征性表现,急性白血病。急性再障起病较急,贫血是进行性发展;慢性再障。慢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慢,病程长。4、贫血发生的程度与速度:贫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者,多因急性溶血和失血有关。贫血程度重者因考虑溶血,钩虫病,失血和再障所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常为轻度。5、贫血伴智力障碍:且四肢震颤,是有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可能,贫血肝脾肿大,反复呼吸道感染者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有可能;贫血黄疸脾大血红蛋白尿者多为急性溶血性贫血。6、是否有引起贫血的慢性疾病:慢性感染(结核、寄生虫、细菌)恶性肿瘤,肾和肝过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息肉,风湿病都可引起贫血,是常见的引发小儿贫血的原因。
检查项目:血常规、铁代谢检查、骨髓象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年龄、喂养史及血象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血红蛋白量比红细胞数降低明显及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对诊断意义较大。诊断本病一般不需做骨髓检查。如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可试用铁剂治疗,如有治疗反应(一般于给药后一周左右网织红细胞即升高),则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包括铁粒幼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普鲁氏蓝染色检查),以及血清铁含量,血清铁结合力等项检查。诊断明确后还应进一步找出发病原因(如查大便找钩虫卵),以便对因治疗。
某些少见的贫血如血红蛋白C病,地中海贫血,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贫血,遗传性小细胞性贫血(由于色氨酸代谢异常所致)等也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根据各病的特点加以鉴别。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呈低色素性,须与缺铁性贫血鉴别。前者血清铁正常或增高,骨髓中可见较多铁粒幼红细胞,其铁颗粒多而粗大,且绕核成环状,可资鉴别。1.血象 以血红蛋白量减低为主。贫血早期红细胞数不减少,随着病情的发展红细胞数也减少。红细胞平均容积小于正常,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减低。网织红细胞数正常。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和异形,胞径以小者为多,中央浅染区增大o。红细胞脆性降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低。血小板计数多为正常或偶见减低,体积变小。2.血液分析 血清铁减低,往往低于35微克/分升。血清总铁结合力增加,常高于微克/分升。血清铁饱和度明显下降,常在15%以下。3.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严重病例也可增生低下。粒、红比例正常或后者增多。红细胞系统中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增加明显。各期红细胞胞体均较小,胞浆量少,染色偏蓝,因而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较胞核差。以普鲁氏蓝染色法可见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往往低于1.5%以下。白细胞系统无特殊改变。巨核细胞多属正常。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起病缓慢。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和甲床最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年长儿可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
2.髓外造血表现肚、脾轻度肿大+年龄病程愈长、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淋巴结肿大较轻。
3.非造血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可有呕吐、腹泻,少数有异食癖(嗜食泥土、煤渣、墙皮等),还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2)神经系统表现:常有烟躁不安、易激惹或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智能多较同龄儿低,语言、思维活动能力受影响而影响心理的正常发育。
(3)心血管系统表现:明显贫血时心率加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心心力衰竭。
4)其他表现:如皮肤干燥、毛发枯黄易脱落、反甲,常合并感染等。
蛋白饱和度(TS)15%。这三项反映血浆中铁的
关键是去除病因和铁剂治疗。
1去除病因合理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驱虫、手术治疗消化道畸形、控制慢性失血等。
2铁剂治疗多采用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日4~6mg/kg,分3次服用,每次剂量不超过1.5~2mg/Kg。近年来国内、外采用每周口服1-2次方法代替每天3次防治缺铁性贫血,疗效肯定且患儿顺应性好。-般应在血红蛋自达正常水平后继续服用6—8周。常用口服制剂有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亚铁(含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铁12%)、琥珀酸亚铁(含铁35%)、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含铁46%)等。口服不能耐受或吸收不良、胃肠疾病、胃肠手术不能口服者可采用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
3.输血治疗一般不需输血。重度贫血者可输注红细胞制剂,以尽快改善贫血症状,但是应注意输注的量和速度。,
护理措施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轻度贫血者,一般不需卧床休息,但应避免剧烈动。生活要有规律,做适合自身的运动,活动间歇充分休息,保证足够睡眠。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情况制订活动类型、强度、持续时间,以不感到累为度。
2.合理安排饮食
(1)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本病,协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2)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饮食告知家长含铁丰富且易默收的食物加动物血、精肉、鱼类、肝脏、大豆及其制品;黑木耳、发菜、海带的铁含量也高,但吸收率低。维生素C、稀盐酸、氨基酸、果糖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物纤维、草酸和抗酸药物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品同食。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肠出血
(3)婴儿提倡母乳喂养,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而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0%~25%。婴儿6个月后应逐渐减少每日奶类摄入量,以便增加含铁丰富的固体食物。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奶、铁强化食盐。
(4)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元素铁每日不超过2mg/kg,最大不能超过每日15mg
3.指导正确应用铁剂,观察疗效与副作用
(1)告知家长小儿每日需铁量,让家长掌握服用铁剂的正确剂量和疗程;药物应放在患儿不能触及的地方且不能存放过多,以免误服过量中毒。
(2)口服铁剂可致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厌食、胃部不适及疼痛等。宜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并有利于铁的吸收。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用吸管或滴管服之。服用铁剂后,大便变黑或呈柏油样,停药后恢复,应向家长及年长儿说明,消除紧张心理
(3)铁剂可与维生素C、果汁等同服,以利吸收;忌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同服。
(4)注射铁剂可致局部疼痛、静脉痉挛、静脉炎等,应深部肌内注射,每次更换注射部位,减少局部刺激;也可引
起荨麻疹、发热、头痛、关节痛,甚至过敏性休克,应注意观察
(5)观察疗效:服用铁剂后12~24小时临床症状好转,烦躁减轻,食欲增加。36~48小时开始出现红系增生现象。2~3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3周后降至正常。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三般3大头原后达正常。如服药3~4周仍无效,应查找原因,如剂量不足、制剂不良、导致铁不足的因素继续存在等。
4.健康教育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和护理要点。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辅食;坚持正确用药强调贫血纠正后,仍要坚持合理安排小儿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及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缺铁性贫血致智力减低、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与训练,减轻自卑心理。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起病缓慢。
1.一般表现虚胖或伴轻度水肿,毛发纤细、稀、黄。
2.贫血表现皮肤常呈蜡黄色,结膜、口唇、指甲苍白,乏力,常有肝、脾肿大。
3.精神神经症状患儿烦躁、易怒。维生素B12缺乏者智力及动作发育落后,常有倒退现象;表情呆滞、嗜睡、反应迟钝、少哭不笑;严重者可见肢体、躯干、头部或全身震颤,甚至抽搐、共济失调、踝阵挛及感觉异常。叶酸缺乏者不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但可导致神经精神异常。
4.消化道症状出现较早,常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舌炎、口腔及舌下溃疡等。
5.其他易发生感染,可有出血点或瘀斑。重症者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加强营养,及时添加换乳食物;防治感染。
2.去除病因去除导致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病因。
3.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应以维生素B12治疗为主,如单用叶酸有加重症状的可能。维生素B2肌内注射,每次μg,每周2~3次,连用数周,直至临床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为止;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时,可每日肌内注射1mg,连续2周;因维生素B12吸收缺乏者每日1mg,长期使用叶酸5mg口服,每日3次,连用数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为止。同时口服维生素C有助于叶酸的吸
收。因使用抗叶酸制剂致病者给亚叶酸钙(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先天性叶酸吸收障碍者,叶酸剂量应增至每日15~50mg才有效。
4.其他重度贫血者可输注红细胞制剂。肌肉震颤者可给镇静剂。
1.注意休息与活动根据患儿的活动耐受情况安排其休息与活动,一般不需卧床休息,严重贫血者适当限制活动,协助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烦躁、震颤、抽搐者遵医嘱用镇静剂,防止外伤。
2.指导喂养改善哺乳母亲营养,及时添加换乳食物,合理搭配患儿食物,防止年长儿偏食、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能量和营养素的
3.监测生长发育评估患儿的体格、智力、运动发育情况,对发育落后者摄入。加强训练和教育。
4.观察疗效
(1)维生素B2治疗后6~72小时骨髓中的巨幼红细胞可转为正常幼红细胞;2~4天后精神症状好转;网织红细胞于2~4天后开始升高,6~7天达高峰,2周后降至正常。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2)叶酸治疗后1~2天食欲好转,骨髓内巨幼红细胞转为正常;网织红细胞于2~4天后增加,4~7天达高峰;2~6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5.健康教育介绍本病的表现和预防措施,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提供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积极治疗和去除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的因素。合理用药。
如何预防小儿贫血?
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的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助食品(如自生后3个月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及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等。 铁是身体必须的矿物质,对补血和保障小儿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小儿身体可以有效地吸收铁,但可能无法从日常饮食中获得足够的这种矿物质。阿胶是我国传统的补血配方,乳酸亚铁是很好的二价补铁制剂,市场上很多补血产品将它们单独作为配方来用。
小儿贫血的饮食
小儿贫血是很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数都是缺铁性贫血。如果是轻度贫血(血色素在10—11.5克/升),可以通过饮食改善,应该多吃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肝泥,新鲜的蔬菜水果等,豆浆和酸奶作用不大;如果贫血较重,血色素在10克/升以下,就需要服用药物治疗。
根据研究,动物性食物其含铁量及被吸收的百分比,较一般植物性的食物为高,以下提供的食物,含铁量丰富,可供孩子食用:
(1)动物血液:猪血、鸡血含铁质丰富又适合婴幼儿,这类动物血液可供利用的铁质高达12%。
(2)动物肝脏:猪、牛、羊等动物肝脏含铁量非常高,以猪肝为例.每克含铁量为15毫克,对预防缺铁性贫血极有功效。
(3)鸡蛋黄:鸡蛋黄是婴幼儿时期主要的辅食品,每克蛋黄中含铁量可达7毫克,虽然吸收率只有3%,但价钱便宜并富含各种营养素,制法亦可多样化,是最受孩子欢迎的食品之一。
(4)黄豆及其制品:由黄豆制造的豆腐、豆汁等辅助食品,既价廉物美又容易消化,且每克中含铁量可达1毫克,是最适合婴儿的植物性食品。
除以上食物外,木耳、蘑菇、海带、紫菜、米面、芝麻及绿色蔬菜,都是富含铁质及多种营养的食物,对于有贫血症的孩子最为适合。
食疗
宜1.宜吃含铁丰富的食物;2.宜吃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3.宜吃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4.宜吃血红蛋白丰富的食物。
宜吃食物列表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猪血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为自身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丰富的充分的原料。-g与甜菜同煮食用。鸡腿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以及铁元素,可为造血提供丰富的原料。g与青菜同炒食用。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使铁元素呈现出离子状态。更有利于吸收。3-5个每天。忌1.忌吃生硬的食物2.忌吃茶或咖啡。
忌吃食物列表忌吃理由其它建议茶可影响胃肠道内铁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到补铁的效果。换吃其他清淡一些的蔬菜。咖啡咖啡与铁元素也会结合形成络合物。不利于铁元素的利用。换吃其他无副作用的饮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