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九姜
嘉兴手工业史话(下)
米业加工兼营贸易旧时米市
稻谷加工历来分散于农户,明、清时期,主要靠“木砻出糙(注)、石臼舂米”加工稻谷。嘉兴米业在清光绪年间以米栈为中心,年久著名的米栈有南门同亨、殿基湾徐元泰、秀城桥敦余、塘汇信聚丰、正大,西街源远、生裕、乾泰、聚茂,柴场湾恒丰、亿茂,太平桥源茂、大生、慧源等栈。
米栈营业方式以囤积为主,在秋冬二季,出其雄厚之资金,尽量收买行方糙米,雇工舂臼后,加工成冬米,多或百余囤,少则二三十囤,每囤约百余石。于翌年春夏季,待善价而沽。
后随社会经济演进,米行由向栈家购进,加佣转售的代客买卖方式,转为采取米栈之营业方式经营米行,以米栈为重心之米业,渐次向米行转移。其时著名的米行有东栅口的石鸿盛、北门的森泰、塘汇的中和兴记、南门的吴大昌。荷花堤的万和悟,其大股东为本县中国银行银长。
米粮贸易则分设在通往各乡的水路要隘,嘉兴城内外月河、猪廊下、栅堰、东米棚下、西米棚下、太平桥、塘汇、五龙桥、东栅为米行之主要点。
海宁米市经历了从长安米市到硖石米市的兴衰演变。长安镇河道四通八达,湖广、江西的粮食经运河南下,将长安镇作为集散码头。杭绍诸商贩咸集,将湖广、江西运来的粮食,近销浙杭嘉湖一带,亦转销浙东各府。商品粮的大量集散,使得长安镇繁忙而兴旺。
时人有诗云:“灯火长安镇,河流上下争。市分粟米价,坝转轴轳声(注)。”
到了清咸同年间(年前后),太平天国军和清军多次在长安镇一带厮杀,当地人员大量伤亡,房屋被毁,财产损失惨重。长安米市因而元气大伤,硖石米市乃取而代之。
硖石之地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又通沪杭铁路。本省平湖、嘉善、嘉兴以及江苏庐墟、同里、金山青浦等处之米,均由水道汇集此间,远如皖北三河、皖南宣城,也常年有米运来交易。硖石米市由经售业、米行、碾米厂、零售米店等部分构成,年流通量在90万石左右。
年的《浙江粮食调查》称:“如今言浙西米市,莫不首推硖石。上海米谷市场上,甚至有硖石行情”,足见硖石米市当时的地位之重。
酿造业风靡江浙诗人家传,徐裕丰酱园
嘉兴城乡历来有酿酒之习,农村普遍“春酿杜酒”,城镇早有自酿自销之酒坊。嘉兴传统的酿造业,大多是前店后坊的酱园,兼营酿酒,故有“冬酒夏酱,两缸起家”之说。
北宋时,嘉兴的“月波酒”已闻名遐迩。南宋《临安志》把嘉兴产的“清若空”列为全国名酒之一。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讲到嘉兴瓶山是宋时“酒务(注)之所”。
清乾隆时,新塍镇高公兴酱园(新塍酿造厂前身)酿酒即知名,年前,嘉兴县城有数十家酿酒糟坊,如中基路的万裕、泳兴、高公升,栅堰桥的达顺,秀水兜的源兴,太平桥的源隆顺,柴场湾的济风,塘汇的同顺酱园等。塘湾街的源丰升,以地处中心,营业极盛。全城酱酒店约八十七家,最高营业额年约四万元以上。
年,各县市酿酒吨,其中嘉兴市县吨。
据《海宁州志稿》记载,宣统元年(),海宁全县有酿酒作坊41家,年产土酒坛,每坛25公斤,约合.5吨。徐志摩的祖父徐星匏于清道光十六年()创办的徐裕丰酱园,是海宁地区最大的酱园之一。生产的玫瑰米醋、手工酱油、黄豆酱等风靡江浙一带,在上海也有一定影响力。
徐裕丰酱园还带动了行业的发展,仅硖石就陆续开办了益昌泰、震丰恒、万丰生、协昌祥等名号酱酒作坊。值得一提的是,徐裕丰酱园历经年,经过50年代的全行业公私合营、90年代的股份制改造,“裕丰酿造”作为浙江老字号,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嘉善酿造业在明清时代已很发达,西塘李益源、魏塘金松盛糟坊开设于清道光年间。民国19年(),全县酒酱业54家,遍及各集镇,以魏塘姚福盛最为著名。
清道光年间(—0),杭州人戴氏在石门开办益茂酱园。咸丰九年(9),乌镇陶复昌酱园所产的“三白黄酒”,以“白糯米、白酒、白曲成之”,其味醇陈香,“可敌越酿”同治11年(),乌青镇又开办高公生糟场,以酿酒为主。清末,横长盛酱园独家生产桐乡辣酱。
嘉兴民间有流传“奉帮裁缝海盐酱”的熟语,可见海盐酿造业的地位。清雍正年间(—),海盐望族徐氏在县城外曲尺弄内开设徐鼎和酱园,生产酱油、酱菜。晚清时移址北门,改名“北万丰”,增加黄酒、腐乳生产。接着在天宁寺东和南塘街开设“西万丰”“南万丰”酱园。
清光绪十三年(),硖石伊桥油车老板孙职卿和杭州盐商周某合资,在海盐沈荡镇中市街开设“三泰”酱油店,后为垄断沈荡酒酱业,又在东市街和西市街分别开设“泰兴”“丰泰”两酱园。“泰兴”为总园,主要生产酱油、豆瓣酱、黄酒和各种酱菜,“丰泰”只生产酱油,而“三泰”仅门市零售。
海盐酿造业在晚清至民国初期最盛,向外发展至平湖、奉贤、上海一带。仅在上海就开设有十多家酱园,蔚成“海盐帮”。
平湖老徐鼎丰酱园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其代表产品为“老鼎丰晒油”(现称“群欢牌缸晒酱油”)。由于老鼎丰酱园的产品质量好,经营有方,以及独特的技术工艺,生意逐渐兴隆,其产品在杭嘉湖地区名声大扬,供不应求。
老鼎丰酱园所产的“红晒”“白晒”酱油曾多次获奖,如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会展出,获“褒奖”金牌奖章,年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二等奖章。此外,相传清雍正年间(—),有一年黄梅季节发大水,把一个徐姓酒坊老板家里的鸭蛋混入了酒酿糟中,数月后,徐姓老板发现后敲开蛋壳,竟是气味醇香扑鼻,品尝后滋味特别,回味悠长。
自此,徐姓老板开始把鸭蛋用糯米酒酿糟渍成为糟蛋出售,竟广为称赞。平湖糟蛋历史上也是屡获大奖,一个小小酿造产品成为城市名片。
造船业门分三帮乌蓬航快船,逆水背纤到嘉兴
嘉兴通江达海,河网密布。古时嘉兴内河漕运和近海航运就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雄,相传王江泾附近为吴国造战舰处。
隋唐时嘉兴有官办造船场。
南宋时澉浦有造船厂,外来船舶常到此停泊修理。明代造船已有较高水平。清道光年间,王店镇有姚、龚、李三姓创办船厂,清末发展到数十家,各类船只达千艘,因供过于求,遂先后有迁往硖石、沈荡、新塍、东栅、余贤埭等地。
民国初,嘉兴民间造船业鼎盛,凡客船、驳船、田庄船均能制造。民国元年(),嘉兴南门船厂头有立信茂元记船作。各县均有数家船厂开设,船业主大都有祖传手艺。较大的船厂,伙计不过十来人,拥有的船只至多十余艘,均为三五吨木船。
当时船厂业主聚居的造船集中地有嘉兴的船厂头、王店镇以姚姓为主的各家船厂、桐乡乌镇的“四栅”、海盐县的石匠汇、海宁硖石镇的大荡等地。
造船工匠往往以地区分帮,大体分为苏北帮、绍兴帮和本地帮。所造的船舶也视帮不同而异。
苏北帮工匠以修造无锡式舾装木驳、码头船、内河小客轮、及小木驳为主,绍兴帮工匠以修造绍兴快班船、乌山船、绍式农船、机器快班(乌蓬船)、小渔船为主,本地帮工匠主要修造搭子船(即小驳船)、开梢船、躺板船、小网船、落荡船、放鸭船等木船。
棉纺织业衣被天下平湖杜经布
嘉兴域内棉纺织业始于民间的丝、棉手工纺织,明清时期最为鼎盛。新塍镇“男务居贾,与时逐利,女攻纺织”“居者可万余家”。王店纱布生产为附近农民的大宗副业,“户勤纺织,人多巧制”“夜织昼卖,远销各地”。故《梅里志》载:“吾乡物产之利者,首推纱布”。
王店生产的棉布,主要品种有黄纱布、水纱布、冻绿布、蓝格布等。宣统二年(),王店所产蓝格布获南洋劝业会银质奖。
民国廿四年(),王店全镇有布庄6家,其中“许大茂”布庄占据九个门面,八埭进深,全年营业收入高达30万元以上。郭维垣《梅里词》这样描述王店纺织业的兴旺景象:“黄沙小布最驰名,捆载商船处处行。夜火织成千百匹,一齐入市待平明。”
海宁黄湾等乡镇向来种植棉花,故海宁棉纺织业发轫较早。民国以前,全为农村家庭手工纺织的土布。旧志载,宋代之前此业已兴,后久盛不衰,海宁土布织户多时达多户,生产白坯布、五色布、搭膊布等。从事买卖的土布行有数十家,土布行将棉纱发给织户,织成收集后销于省外。
平湖是嘉兴的棉花主产地,年产棉花约十四万担。早在明朝的时候,平湖人就以织布为副业。杜经布是平湖的一大特产(在平湖方言里面,“杜”是手工制作、土制的意思),到民国年间,平湖有土布机5万架,每年生产土布万匹,以上海为集散地,销往全国各地。平湖土布是先染纱,然后根据花纹需要再织出美丽的图案,可以说是“美压群芳”。
到20世纪60年代,杜经布一直是平湖一带主要的服饰原料,并形成服装、饰品、鞋帽、床上用品、门帘窗帘用料五大系列成百个花样品种。如今,平湖杜经布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至清代,桐乡境内农村盛行家织土布,其时,石门的“东庄布”、乌镇的“黄草布”,均以质量精良而远近称著。桐乡传统手工艺品蓝印花布,品质优良,花色多样。崇德全县民家约有织布机3万余架,惟均向嘉兴王店及海宁硖石等处领纱代织。
旧时,纺土纱织土布也是嘉善城乡居民的一项副业。明万历年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语,魏塘、枫泾等地设有多家纱庄布局。清光绪后,因“洋布”“洋纱”入境而衰落。
海盐澉浦夏布,又称“腰机”,为麻织品,清初已成为一大特产。民国18年(),澉浦夏布参加西湖博览会展出。次年,织户达余家,年产3万余匹,销往沪杭第地。
金属制品巧夺天工银槎杯,视为国宝
元代嘉兴银器著名,魏塘朱碧山所制“银槎杯”精艺夺天工,视为国宝。目前全世界仅发现四件,分别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江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盗走)。
明代中叶,嘉兴金属制品以铜、铁、锡为原料,除大量生产铁耙、锄头、桑剪、铁锯和锅、罐等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外,还生产精巧的熏炉,茶、酒壶等工艺产品。明代新塍张鸣岐善制铜炉,后乡里铜工制炉,多遵张的遗法。秀水人黄裳“善锻锡为(茶)注,模范百出,精雅绝伦”,产品名噪一时。
清康熙二十四年()《嘉兴县志》载:嘉兴县有供役银匠16户,锡匠25户,铁匠户,熟铜匠3户,铸匠15户,妆銮匠7户,雕銮匠3户。
同治年间,嘉兴大年堂止半里许,前后左右,打凿之声,昼夜不绝。民国十年(),嘉兴塘湾街水墩、中街、玄庙观前,先后有李姓开的“永昌铁工厂”,周姓开的“新华翻砂厂”、姜氏开的“三友翻砂厂”、顾姓开的“良记铁工厂”以及“新阳翻砂厂”、“协鑫机器厂”,都以修理机器和翻砂为主要业务。
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实业志》载:“铜锡器为嘉兴出色之产品,销路大,主要产品是脚炉、手炉……等”。民国二十三年()铜锡业有十余家,其中以“陈万丰”“恒丰”“义昌”三家生产规模较大,年产铜脚炉计重多担,什用铜器多担。
据《海宁州志稿》载:“城中(盐官)城隍庙一带,咸(丰)同(治)间多针店,炼铁丝截成针样”。说明其时已有缝衣针生产。清同治四年(),诸暨周姓铁匠来海宁盐官开设周顺兴铁铺,制作药刀、叶刀(切桑叶用)和厨刀,产品精湛,不久,海宁“三把刀”即闻名遐迩,远销朝鲜。
民国二十六年(),平湖有铁店30家,其中马永昌铁店年产镰刀10万把。乍浦包阿根的削花(棉花)锄头、海盐沈荡朱大昌铁店的稻戟(注)、通元镇坟前王氏铁店的“坟前快口”日用钢刀和澉浦周盛兴的六里叶刀都比较著名。
桐乡炉头铁锅生产数百年不衰。明嘉靖年间,湖州籍人沈济及其子孙在柞溪(今炉头)、乌青镇二地开设沈亦昌冶坊,炉七座。至清同治年间,仅乌青镇冶坊就有雇工七八十人,生产锅釜和龙凤熨斗等。
注:
1、汉霍光家中植五色睡莲,养三十六对鸳鸯。《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袭人给宝玉绣有莲花和鸳鸯的肚兜。
2、木砻,磨谷去壳之器具,以坚木凿齿为之,形状略似磨。糙,没碾过或碾得不精的米。
3、坝,指长安坝,旁有三闸,建于唐代,地势险要。运河此处分上塘河、下塘河,落差约两米。大船或载货船经船闸出入,小船或空船则由人或牛拉转盘拉动船只翻越高坝到上下塘河,故有“坝转轴轳声”。
4、酒务,古代专营卖酒、收取酒税的机构。
5、稻戟,镰刀。
原载于《嘉兴文史》《嘉兴档案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