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浙江日报》刊发《拥抱绿色未来秦山核电核能供热“上新”》一文,全文如下:
能源,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近年来,秦山核电始终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奉献安全高效能源、创造清洁低碳生活,与海盐县携手开启核能综合利用新征程,积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
“零碳”核能供热助力绿色发展
今年是秦山核电入驻海盐40周年。40年来,秦山核电与海盐县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企地融合的典范。
近日,秦山核电与海盐县融合发展再传好消息:海盐核能工业供热示范项目正式投运。这是秦山核电和海盐县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的又一次突破,为工业产业园区清洁能源替代提供了新方案。
核能工业供热是在不影响原有发电量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利用秦山核电机组剩余热功率产生的热量,通过层层隔离的供热管网传输给工业用户。整个过程只有热量传递,没有介质的交换,企业与核电站输送热能的管道无任何直接接触。
此外,核能工业供热体系庞大,由核电机组和供热管网组成,较天然气锅炉更稳定,热效率也更高,普通发电热效率约36%,核能供热可达95%。项目全部投运后,可24小时保障供热,年工业供热约28.8万吉焦,相比燃煤火电机组,每年可减少燃用标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
此外,海盐与秦山核电共同制定核能集中供热管道设施专项规划、核能供热地方标准等,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并帮助企业量身定制设施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已有5家企业具备核能供热条件。
而对海盐居民用户来说,今年是核能供热第二个供暖季。作为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热示范项目,今年在第一阶段3个生活小区的基础上,海盐县老年公寓也纳入供热范围。该项目计划到年,核能供热面积达到万平方米,覆盖海盐县主城区及澉浦镇全域。从居民的生活供热推广到工业、商业、办公场所的供热,核能供热将走进千家万户。
去年6月,浙江零碳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在海盐设立,为当地开展热力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为核能供热工程项目提供载体,确保核能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
年6月3日,核能供热工程项目在海盐县完成备案,并在7月28日开工,这标志着南方首个核能供热工程正式启动,是海盐县与秦山核电共同打造“零碳能源,绿色发展”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迈出的重要一步。
建造中,秦山核电通过自主设计,制定全模块化核能供热换热首站建造方案。简单来说,就像“集装箱”式造房,将水、电等设备拼装起来,现场安装工期仅40小时。同时,秦山核电还利用数字化手段生成全尺寸模型,解决南方地区热力管道铺设难题。
相比传统的煤炭、天然气或电取暖,核能供热零碳、清洁、高效。项目全部投产后,相对于电取暖方式,每年可节约电能消耗1.96亿度;相对于燃煤火电机组每年可减少燃用标煤约2.46万吨,相应每年减排二氧化硫吨、氮氧化物吨、二氧化碳5.9万吨。
核能供热项目向海盐县公建设施、居民小区及工业园区提供大规模安全、零碳、经济的核能供热,真正实现了当地居民、地方政府、核电企业及生态环保的多方共赢。
发挥“余热”服务民生
有人说,企业不仅仅是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作为社会的细胞体,它还是社会整体财富积累、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核能供热,正是秦山核电发挥“余热”服务民生的又一创新举措。
年12月15日0时15分,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中国大陆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使我国成为第七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核电站的国家,被誉为“国之光荣”。
去年是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从蹒跚起步到蓄势腾飞,秦山核电基地已成为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核电运行管理人才最丰富的核电基地。
30年来,秦山核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积极借鉴国内外核电站运行和建设经验,不断巩固安全管理水平。众所周知,核电是一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清洁能源。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符合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去年9月3日,又一则好消息传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要求,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获准延续,有效期至年7月30日。
世界核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