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应该是常规儿童保健中妈妈最常听到的了,在儿童中发生率高。
我从十年前开始思考“贫血的发生率”如此高的问题,按理,这是最容易预防和治疗的一种常见儿童营养缺乏性疾病,但是通过这么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医疗水平极大提高,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各种烈性传染病都已经被攻克,为什么贫血“依然居高不下”?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先“贫血”这个话题。
贫血,成人的常见表现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慌、食欲不振、性欲减退或功能障碍等等,严重的还会晕厥、心衰等等。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得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对一对,自己多多少少都有点症状啊。尤其是当我们养了个孩子,总听到别人说,这孩子脸色不好、红指甲不红润,贫血!孩子不好好吃饭,会贫血!
焦虑的老母亲马上抱着孩子去咨询化验,看看孩子“不睡觉、长不高,没肉,不好好吃饭”的这些不良表现该不该让贫血背锅。
化验单一出,原本担心的家长更是坐立不安。真是应了“不查不要紧,一查心就紧”。如果恰好医生没有时间解释的话,恐怕爸爸妈妈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养育孩子如果常用我们的“左脑思维”,陷落在一堆本来就很容易波动的数字当中的话,恐怕真的是要纠结焦虑到茶饭不思。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就可以反映出孩子是否存在“贫血”的状态。面对这么一张全是数字的化验单,不要谈家长,就是专业医生,恐怕也很难将每一个项目的来龙去脉解析的一清二楚。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高估了化验单中数字的含义,因为任何检验都存在一定的误差,按照指南,6个月到6岁的孩子,血红蛋白(HB)的正常值最低标准是g/L。如果按照数字的定义,那测出来“g/L”则被诊断为“贫血”,而测出来是“g/L”则没有贫血。
我不清楚大家遇到的儿保医生是如何向父母解释这样的血常规报告,我仅仅提供我的诊疗思路,也许会和你们遇到的医生都不相同。
贫血究其分类可分为: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按照红细胞的形态又可以分为大红细胞性贫血,小红细胞性贫血,正红细胞性贫血。
这么多类型,名字也古怪生硬和恐怖,大可不必记住。我们只需要了解,“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也会相对容易的多。
生成减少
破坏增多
丢失过多
文字也简单,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只不过是小学6年纪的语文阅读水平就足够了。后两种,基本上就是“疾病状态”了,不在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就围绕最常见的”生成减少来讨论“
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红细胞生成会少呢:营养不足的时候,膳食中的造血原料例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相对或绝对缺乏的时候。而这最常见的就是“铁缺乏了“。
对于6个月以内的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其实不用太记挂缺铁的问题,母乳中的铁虽然含量不高,但是吸收效率极佳,所以只要妈妈膳食均衡就可以满足宝宝身体的需要。不要羡慕奶粉罐上高高的铁含量,那时因为吸收效率被母乳秒杀,那才要靠量取胜啊。
但是到6个月为止,基本上身体储备的铁也用的差不多了,纯母乳喂养也不能够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了,这不仅仅是铁满足不了,能力密度也满足不了,所以才会建议添加“固体辅助食物”,简称”辅食“。这个过程一点儿不稀罕,所有的动物都一样要经历的。只不过,人因为会思考,反而变得巨复杂无比。
而大家对“补铁”的误区由来已久,食物中铁含量高的食物其实并不一定吸收效率高。比较经典的误区就是“菠菜”了,菠菜铁含量确实挺高,但是吃进去能吸收的很少,大概也就1%左右,所以事倍功半。
如果想要给孩子通过膳食补充铁元素,对于刚刚添加辅食的婴儿,除了强化铁的米粉,还是优先推荐动物制品来源的铁,例如肝脏、红肉、血豆腐等。
可是,万物都是适可而止是最好,物极必反。铁尤其如此,当铁太多的时候,会给细菌增加无比美味的食物,从而大大增加感染性疾病的概率。所以,在科学界有一些科学家按照“存在即合理”的思路,重新去解析儿童生理性贫血的意义,轻度的贫血或许正是机体为了预防感染而做出的最佳设计。
如此,我便理解了为何临床会出现如此之多,按照g/L作为参考标准依然居高不下的“轻度贫血发生率”。当然,这首先需要衡量孩子的膳食是否均衡,是否达到了日常膳食推荐的量和种类。
所以,对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含量在-g/L之间的轻度贫血的孩子来说。最最重要的是详细回顾孩子的膳食细节,确保孩子的膳食首先得到了调整,与此同时考虑补充适量的“铁剂“,并定期随访孩子对铁剂的适应情况,是否会伴随一些胃肠道的症状,以便调整建议适合孩子的需要。
而有趣的是,在一些感染的孩子中,常常伴随着轻度贫血,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种现象伴随的意义。因为轻度的铁缺乏是有利于限制细菌摄入铁继续繁殖的能力。
而那些听上去特别恐怖的说法“贫血会导致儿童智力受损”,其实并不存在于“轻度贫血”的儿童,更多的恐怕是环境的剥夺导致的大脑潜能的受限,而非营养本身。所以,对于”轻度地中海贫血“的妈妈们来说,或许这是一个非常能够安慰大家的理论了。
当然,中重度的贫血的确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结局,这不是大众科普应该涉及的内容。因为,对于中重度的贫血,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需要临床医生帮助仔细甄别愿意和进一步治疗,过多干预医疗建议并不是一个可取的方式。
抱歉,如果妈妈希望看了喵医生的文章就知道如何治疗贫血,我想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因为,贫血的诊疗仍然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引,需要花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和妈妈细聊,包括要注意的补铁的伴随反应,例如大便变黑、牙齿着色和胃肠道反应等等,其他还需要随访的自然是孩子的体格生长和大脑发育的水平,包括详细的膳食分析和指导,只有这样才是解决孩子贫血的最优方案。
所以,请找一位值得信任的医生好好聊聊,以便制定一个值得坚持的个体化的方案。
倘若,只剩下比较血红蛋白低于g/L就直接“补铁‘而不做其他支持,我想,这样的状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保医生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对于绝大部份小盆友来说,代偿能力好,活蹦乱跳,喜乐如常并无两样的话,只须在孩子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2岁、3岁以此类推每年测一次(建议监测至青春期),只要按时带孩子做好了体检,大家大可不必过度的担忧。
—END—编辑▕喵喵儿保工作室图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