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不仅会让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下降,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狭窄或者梗阻以及癌变等,患者应该积极的配合调理,同时调整好饮食。
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因素有哪些?
1、受到了幽门杆菌的感染
幽门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只要及时的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就能够防止病情的复发。另外吸烟的人群会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弱了胰腺分泌碳酸氢钙的能力,影响了胃肠道黏膜里面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了幽门括约肌的张力,最终延长了溃疡面的愈合。另外不节制的喝酒也会对胃黏膜带来直接的损伤,刺激了胃酸分泌,增加了消化性溃疡的几率。
2、自身消化问题
导致溃疡的主要因素是胃蛋白酶或者胃酸自身消化。胃酸的消化功能很强大,能够消化所有的食物,同时包括胃壁本身。在身体健康情况下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完整,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能防止受到胃液消化。当防御功能出现障碍或者粘膜组织受到破坏时就会消化胃肠道组织,慢慢的形成溃疡。
3、和药物因素有关
经过研究发现服用非甾类抗炎药物的人群患有消化性溃疡的几率比正常人高达三倍以上。另外胃十二指肠运动出现异常也会引起消化道溃疡,因为会加重幽门杆菌对胃壁所带来的损伤。加快了胃液排空的速度,从而让十二指肠球部接触太多的胃酸,当胃酸的负荷增大时胃肠道黏膜会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溃疡。
4、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失调
下丘脑和大脑皮质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过度紧张、情绪波动大会让大脑皮层功能出现失调,从而影响了下丘脑,让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刺激了胃酸的分泌。另外在应急状态下也会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让胃蛋白酶以及胃酸不断的增加,减少了粘液的分泌。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也会让黏膜血管一直处于痉挛缺血状态,减弱了黏膜防御能力,让胃酸分泌过多,从而导致粘膜的损伤,最终形成了溃疡。
消化性溃疡患者如何饮食?
1、发作期间
消化道溃疡患者在发作期间应该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多吃清淡容易消化以及温凉流质的食物。不能吃一些对胃黏膜带来刺激性的食物,推荐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容易消化的米汤或者牛奶,每两个小时吃一次,每天吃6~7次。
喝牛奶不习惯或者腹部胀气的话不妨以豆浆来代替。另外也可以给患者选择豆腐脑或者蒸蛋羹等。控制喝牛奶豆的量,虽然能够稀释胃酸,但是会刺激胃酸的分泌。限制鱼汤或者鸡汤的摄入,以免促进胃酸的分泌,导致胆汁反流。
2、缓解期间
当患者症状减轻时可以慢慢的选择蛋羹或者稀粥等,每餐的主食要摄入50克,适当的添加蛋花汤或者牛奶。为了能够保证溃疡组织的修复以及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营养,应该每三个小时吃饭一次,吃饭的速度不能过快,要细嚼慢咽,选择细软并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适当的增加营养,防止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到溃疡面的愈合。不能吃含有渣比较多的食物。
3、恢复期间
在恢复期间患者的病情稳定而且症状明显减轻,患者饮食应该以半流质容易消化细软为主,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加一次点心,可以选择小蒸包面条或者软米饭不能吃得过饱,以免出现腹胀。选择含有纤维素比较少的蔬菜,比如萝卜或者山药等。适当的补充维生素以及蛋白质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蛋白质可以在瘦肉类奶类以及蛋类里面来获取,以植物油为烹调油。
4、稳定期间
患者病情稳定后要采取一日三餐的原则,给予正常的饮食来保证平衡的营养。但是一定要避免消化性溃疡的一些诱发因素,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喝酒。患者要选择高营养价值以及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活谓双菇能够将幽门螺旋杆菌、胃酸、代谢垃圾等有害因子与食物隔绝,并将其彻底分解后排出体外。使胃痛、胃酸、胃胀等情况迅速减轻,灼烧感逐渐消失,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