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灯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各地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按其流传地区分,主要有浙江滚灯、奉贤滚灯、青海滚灯、松滋滚灯、海盐滚灯等种类。滚灯表演所使用的灯一般以竹木纸布扎制,直径数十厘米至百厘米不等。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观多为球形,内部装有灯火。
滚灯多由青年男性或儿童表演。演出时一般会做出抱耍、掷推、扛舞、系绳旋转甩动之类动作,也有的利用球灯或花灯进行技巧和歌舞表演。表演以锣鼓伴奏,技巧性强。
滚灯起源于杭州湾北岸,有着多年的传承史,曾广泛流行于长三角地区,是浙北地区节日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项目,深受民众喜爱。过去每到正月初五,滚灯都会出现在海盐的城镇乡村,营造了浓浓的过年气氛。到了元宵节灯会时,各村滚灯更是齐聚集镇,锣鼓铿锵,灯火翻舞,玩灯、赏灯、议灯成了人们节日活动的主题,滚灯也成为浙北地区年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众心里的共同记忆。
滚灯是一种可以随意转动、旋转飞覆而烛火不灭的灯笼,被称作是古代的黑科技。滚灯中的烛台设计非常巧妙,其滚动的原理很像陀螺仪,怎么翻滚蜡烛都始终朝上,也不会熄灭,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设计真的精巧精妙。
滚灯的圆圈非常的坚固,采用生长了3年以上竹节粗长的竹子,这样破出的竹片更加有韧性,才能做出更完美的圆圈,滚灯制作中,小圈在大圈的表面,自然形成了很漂亮的花纹,通常还会用丝圈给它蒙上一层皮,使它更漂亮些。
制作工艺
海盐滚灯制作工艺复杂。
第一步是选材。要到向阳且较平缓的山坡竹林中,选取五年以上生长期的毛竹,直径要达到7到8厘米以上,毛竹整体挺拔,竹节要长,上下粗细变化要小,直径小的毛竹只能做小滚灯。选好原竹后,在离地面5厘米的地方锯下毛竹备用。
第二步是备料。破竹劈篾,这是每一个竹匠的基本功。按照做大滚灯和小滚灯不同的要求,劈成宽窄不同、厚薄不一的长条竹片材料。要注意保留竹青并用砂纸把边缘打磨光滑,为下一步编扎滚灯作准备。
第三步才是正式制作。
(1)先编内灯:选十二根竹篾,先用六根竹篾编一梅花眼为灯底,再将每根竹篾对弯成圆圈(每圈接头处钉死);在球体中腰横箍两根竹篾圈;沿球体底部梅花眼的左右两侧各加两条竹篾,对弯成圆圈(接头处钉牢),弯曲时与球体上的已有竹篾交又编扎,小灯即完成(外蒙红绸)。
(2)小灯内装活动支架:小灯在蒙红绸前先装活动支架;小圈内侧焊一铁砣,铁砣上焊一尖钉,使其可插蜡烛。把小圈放入大圈内,共左右两侧用“转销”与大圈连接;大圈的上下用“转销”与小灯连接。
(3)编扎大灯:大灯编扎封口前先把小灯放进大灯内,大灯编好后,再用六条铁丝,从六个方位均衡地把小灯悬空吊绑固定在大灯圆心的位置上,使大灯与小灯之间各个方位的距离保持一致,滚灯编扎即完成。
表演形式
滚灯表演的服饰大多采用红、黄两色为基本色,与滚灯本色及“文灯”(红心滚灯)相呼应。为了美观,在服饰上还做有一些饰物,比如女子版的服饰中有一顶红色的帽子,制作者匠心独运,在帽子上设计了一只红色小球及两个风车,表演时,帽子上的风车一有风就会呼呼呼地转个不停,非常吸引人。
表演特点
一是技巧性较高,每套动作难度各不相同。有重技巧的,也有重力量的。表演时可根据各人个子高矮不同,因人而异,发挥白己的一技之长。其中,站在2.5米高不停转动的灯上做“探海”等动作的舞者,要求其稳定性好,平衡感强,胆量大,技巧过硬。
二是人换灯不停,按程序将舞蹈表演时,先由两人抱灯,打左、右“虎跳”(即“螃皱战滩”)出场。然后由一人单其不停地旋转,非来海意动作(即一至四个动作),表演者用右手使动打,便急迪避场。第二个人立即接着表演另一套动作后,向前行力退场。
三是在滚动中,凸显出“圆”的特点。海盐滚灯的动律是一个“滚”字。滚即旋转中移动。人在表演“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动作时的行进路线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圆,有立圆、横圆、斜圆,还有大圆、小圆等,也正是依靠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动作,施予滚灯以不同的力,让其在不同方位、以不同速度、用不同形式旋转起来。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