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大有着适宜的温度和美丽的校园,但让它成为“大众女神校”之一的更是它出色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宾大最出名的就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商学院Wharton了,本文作者Cecilia有幸申请到了Wharton和文理学院的双学位项目,她的申请经历和经验分享统统在这里了。
本文出自「申请手册」,汇聚了38位届拿到名校Offer的学长学姐的肺腑之言,欢迎戳「阅读原文」购买书籍。
自我介绍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吧,所有认识我的人都开始称呼我为Cecilia了,渐渐地我觉得自己也习惯了。从军训结束别人叫我Cecilia学妹一直到现在回到高中听见的全是“Cecilia学姐…”,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的是很快。而我马上,又要踏入下一个再次成为Cecilia学妹的轮回里面了,作为一个还算过来人的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漫长且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的出国申请之路。
我来自成都的一所私立学校的普通高中部(即不是国际部,也没有任何国际课程)的理科实验班,这算是一个在当地很不错,但是在中国一线城市眼里就没有那么上眼的学校。成都出国留学的录取传统,Top学校基本不会在成都每年录超过2个学生,大部分情况一个学校能录取一个学生就算幸运的了。今年在ED阶段,我很幸运收到了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大学的录取,并且录取的专业是RoyandDianaVagelosLifeSciencesandManagementProgram。这是一个由宾大的文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提供的双专业的项目(毕业之后一个BA一个BS),将会着重于学习生物和商学。
标化成绩因为我来自普高,所以我们学校是不提供GPA的,就是按照每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之后作为我们的GPA。当然,在申请的时候就直接选择“我们学校不提供GPA”,再注明我们的成绩单是百分制的就好了。
对于出国来说的两座大山——TOEFL和SAT而言,我自己的经历只能概括成为一句话,叫做不到最后不考出标化。我的标化成绩基本都是到了申请季最后一刻才考出来的,TOEFL是去年9月考出来的,甚至我的SAT成绩是在12月才考出的最理想的成绩,而出成绩的时间都晚于我拿到offer的时间的。要说我的标化安排了很多次,倒也没有,我的标化报名报的并不多,但是间隔时间比较大。
我自己标化考试的经历算是比较奇葩的了,周围几乎没有比我晚考出TOEFL和SAT的小伙伴了。因为高中的时候热衷于做活动,分给准备标化的时间也是相对较少的。完全没有上过TOEFL的补习班,SAT也只是上了一个简短的2周的培训班。上培训班对我最大的意义是,我需要一个给我刷题的坏境,否则自己待在家里面感觉每天都在躺尸,没有太多的效率。
但我自己对于标化考试的心态一直很不错,以至于ED阶段没有满意的成绩也不紧不慢地提交了。提交了之后11月去考了SAT2的生物,但是成绩出来之后为了省钱(给SAT寄送成绩前几次免费,后面就要给钱了),我就索性也没有再作为补充材料寄给Penn。而且在我考最后一次托福之前不幸得了结膜炎和角膜炎,医生建议不要用眼,我就索性什么书也没看,也没复习,就上阵裸考去了。考试当天眼睛也没有完全好,写作文的时候看着亮的屏幕就睁不开眼睛,最后闭着眼睛盲打完了托福的大作文。结果最后考了分,写作还是满分,着实让我吓了一跳。
于我而言,我更赞成在平时的英语应用和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不喜欢补习班过于功利的气氛,而是每年暑假都会参加各种夏校,并且因为及其热爱辩论经常出去打比赛,也喜欢跟着教授做实验每天交流。我觉得标化就是一个检验真实英语水平的工具,所以我一直更注重的其实还是如何真正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活动在准备出国的过程中,最享受也最用心的一直都是活动。之所以喜欢做活动是因为在活动中可以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儿,做活动也能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我究竟喜欢什么专业,我以后的职业究竟想做NGO还是想在实验室里做生物实验,别人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有怎样的规划等等。
对于我而言,我大致把活动分为三类,一类是学校里面可以参加的很多社团和比赛,比如我一直在上学期间参加辩论赛,担任学校杂志的社长,社团联合会副主席,UnitedStatesAcademicDecathlon(USAD)的队长并且带领队伍在中国赛区取得第一名等;二类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比如我有跟着教授做实验的经历,医院合作做关于地中海贫血的义工活动,也有许多生物小的project的经历;第三类活动就是在暑假和寒假这段比较长的假期里可以做的一些活动了,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夏校,研究项目,或者是一些交换项目。
我特别想分享的是我高一高二两年的暑假的安排。
高一暑假
高一暑假的关键词是探索。高一升高二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我有了大段的时间来探索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样对于我高二的时候的方向能够有一个更明确的指向型。所以当时选择参加了不少我觉得很感兴趣的项目,比如我去了布朗大学一个很有意思的夏校叫做BrownEnvironmentalLeadershipLab(BELL),这是一个学习环境科学和领导力的项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们当时过了两周完全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住在环境很好的海湾旁边的帐篷里,在小木屋里,森林里,还有海滩边上课。
接着我回到中国之后参加了一个叫ExLAC的在上海的夏令营,是一个以文理教育为主,请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和有文理学院教育背景)的教授来给中国学生上一些人文相关的课程的项目。这个项目给了我很不一样的体验,因为作为一个学数学竞赛长大,又待在理科实验班一心想学生物的人来说,ExLAC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认识美国博雅教育的机会,并且对于提升我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除了两个夏校项目外,我还在暑假的时候选择参加了全国英式英语辩论赛,组织地中海贫血的义工活动和募捐。
高二暑假
高二暑假的关键词是坚持和成长。坚持体现在我高二暑假的一些活动和高一暑假是较相似的,比如我有坚持做地中海贫血的项目,有继续去美国参加暑校和辩论赛,也有继续回上海参加ExLAC。
成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二的项目安排更加紧凑,我从6月开始跟着教授在做关于结肠癌的生物实验,并且一直在线和Pioneer的教授写关于中西医的比较研究论文(这是一个在线和教授上课,并且一对一写论文的一个学术活动)。
二是就算是相同的项目,我也在高一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同样是参加辩论赛,但是我在高二的暑假的时候取得了最佳辩手的好成绩。还有高一的时候参加ExLAC是以纯学生的身份去的,但是高二的时候实际上是以半组织者半学生的身份去的。
活动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所以我偏向于多尝试新的东西,然后再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当中,找出自己的truelove活动。活动也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所以我不会在标化考试紧张或者是繁忙的申请季,就放弃了平常在做的一些活动。活动更是一个表达自我的过程,所以我在参加每个活动的时候都尽量更多地去探索不同的角度,认识各种各样有趣的人。
选校我的选校历程并不纠结。我其实是一个没有梦校的人,所以在选择ED学校的时候的标准其实是我看上了哪个学校的program,当然生物必须得是这个program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自己的爱好特别广泛,所以在大学期间想要接触的课程也相当之多,因此比较偏向提供dualdegree的一些学校。在浏览大学网页的过程中,发现了LSM这个非常和我口味的项目就丝毫没有犹豫,圈定了它。
之所以喜欢LSM是因为,生物肯定是我选择的重要指标,但是生物的应用才是这个新时代的一个走向,而商科的加入恰恰能够把生物技术的产物推送给大众,在生物和平民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而这其中,也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生物伦理学的问题,比如关于安乐死。我自己一直对于生物伦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能是因为多年辩论的经历,和经常性对于一些生老病死问题的思考把。
我RD学校选择的标准呢,其实还是主要根据专业来的。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生物专业偏好的学校,比如华盛顿圣路易斯,或者学校提供生物专业和其他专业的dualdegree。其次,我会看中一些学校提供的实习和研究的机会,比如杜克因为生物学和医学都是强势学科,所以给本科生实习和做研究的机会特别多。当然最后还会看学校整体的气氛啦,像芝加哥这样偏向学霸型的学校我是觉得和我不是一个画风的。
文书我自己的文书有一个很主要的风格,就是——讲故事。虽然好像所有的counselor都会强调文书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但我觉得要自己领会到真谛的话,真的还是需要不少的修炼的。我无论是在一定要讲故事的PS,还是给学校的表白信的whyschool,还是灵魂拷问我为什么要选择生物的文章里,都喜欢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因为自己从小喜欢到处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几个小时不说话,所以我还算是积累了各种经验和有趣的故事吧。从6岁一个人在丽江古城骑马,到14岁在拉萨街上夜游听别人讲故事,到15岁英语半懂不懂的时候一个人跑去康奈尔的夏令营学帆船和玩户外,我觉得一个个看似或惊险或平淡,实则充满感动和收获的故事,都给了我的文书添色不少。
中华文化中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一直都坚守的一个信念。因为每一段旅程我都不知道自己会收获什么,但我又知道自己并定会收获一些什么。
面试因为我ED阶段就拿到了录取,所以没有太多的面试经验,主要想说一说关于Penn的校友面试和InitialView用户体验吧。我是一个很喜欢面试的人,因为实在太喜欢和人说话了。如果让我选择写一篇字的文书,还是毫无准备地去面试1个小时来展示我自己,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可能是那种特别适合面试的人,在面试的时候不会紧张,而且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但面试前我还是找了许多身边的老师朋友帮我做了一些模拟面试,从不同的人那儿多听取建议,(比如我每次讲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语速就会变得很快,让大家跟不上)。
Penn提供的是校友面试,时长40分钟左右,幸运的是我没有被问到很难得问题,比如一些关于时政,或者关于一些我没有听说过的新科技。从比较基础的自我介绍,专业,到为什么选择Penn,未来最想干什么,以及对Penn的一些设想。我觉得Penn的面试是很注重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学校的,以及作为国际生,我被问了很久为什么不想在中国申请顶尖大学。学校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独立思考,有说服力,也有能力的学生。
InitialView有在成都设点我真是谢天谢地,因为我是一个喜欢当面和别人说话,而不喜欢对着机器说话的人,所以果断选择了InitialView线下面试。虽然可以选择的日期很多,但是还是需要尽早去抢位置,不然很可能好的时间点就排满了,尤其是SAT考试之后的日子会尤为紧张。
InitialView开始之前会有即兴写作,20分钟倒计时,话题不会很难,是一些比较creative的题目吧。正式面试的时间大概20-30分钟左右吧,全程是有摄像的,而整个面试的录像也会再后期发给你。InitialView的问题不会涉及到和学校相关的内容,我被问到的比较多的是关于我做的一些课外活动,专业,和我童年有趣的故事。可见在准备InitialView的时候应该尽量多梳理一下自己手上的干货,因为InitialView面试一般会比较早,所以可能对于自己的申请材料和亮点不是很熟悉,面试之前多回顾一下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InitialView有没有必要,我觉得纯粹看个人的喜好了,如果喜欢面试的话,可以作为一个提前的锻炼,因为是否提交InitialView面试的决定权,是在你自己手上的。如果实在不想多花时间去面试的话,我觉得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心态我自己的申请季相比之下,过得算是很high的了。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没有每天都纠结于如何写文书如何选学校的纠结中。我申请季的时候,周一到周五早上在实验室里跟着教授做实验,下午一半时间在做英语助教,另一半时间准备考试和写文书,晚上要么去打网球要么去跑步,周末的时候在教publicspeaking和debate,或者就是一言不合就出去看个电影吃个饭也是常有的,在申请季也照样出去旅行去辩论。
我是一个multitasking的人,不喜欢很长一段时间只专注一件事情,反而更喜欢同时做许多事儿,并且每天都安排好做每件事情的时间的感觉。所以我的申请季也是过得有滋有味,每天都在不骄不躁当中度过的,也让我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纠结。申请季的结果应该是从头开始一点一滴的努力和探索所累计而成的,所以如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的话,也没有必要整天都为了自己的申请结果茶不思饭不想。
本文选自《解密美国名校本科录取》
欢迎戳「阅读原文」购买
你或许喜欢搜集堆积各种各样的文书资料在硬盘里,但却不知道如何开始学习他们,回复关键字「堆积」调取文章,教你如何正确学习一篇经典文书;
Mirror的后台每天收到很多读者各种关于文书的问题,我们挑选了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总结成文,并给出了专业详细的解答,回复关键字「问题」调取文章,查看别人的问题是不是也恰好困扰着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