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疫情发生后,该院迅速出台《院防控预案》《院新型肺炎分区隔离防控方案》《院寄养防控预案》等3个管控文件,出台第一版和第二版加强版2个版本《防控措施》。采取区域管控、全院管控、封院管控、战时状态军事化管控等分类递进管控等级,逐步强化升级防控新冠肺炎一系列措施,将防控工作做实做细。
严控区域,保障儿童安全一是按准备区、过渡区、更衣区、隔离区,逐级设置儿童服务区域进入关口,严把入口关。二是建立医护人员专用通道,隔离设置物资保障通道。三是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交叉出入。四是落实每个关口进入流程和步骤。重点落实隔离区出入流程要求,每个人做到科学防控各项要求,把病毒阻挡在儿童服务区域之外。
齐心协力,提供一线保障一是征用全院教室、办公室开辟医护专用休息区、工作人员休息区,所有人员相对隔离管控,做好防护。二是后勤积极做好物资保障。后勤人员连夜联系口罩、防护服、米面油等物资,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工作需求,确保儿童和职工生活所需。三是行政人员、教务教师、班组长、食堂员工组成外围保障队伍,每天外围人员送餐到服务区过渡地带,保障医护人员生活。
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战疫情疫情发生以来,全体医护人员、护理员、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等,从除夕开始,吃住在院内、坚守在孩子的服务区,坚守各自战斗岗位。医务人员医务科长张春娇,作为我院正高儿科医学专家,全院儿童防疫的重任扛在她的肩上。50多岁的人,坚守在一线,和医护员工吃住在一起,封闭在隔离区,带头参加科室值班、在第一线查房诊疗,还要指导监督2个院区医疗防疫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为孤残孩子和员工保驾护航。在疫情最严峻时刻,
以江念、郑珂为代表的医护人员
主动写下请战书,
“我们也是孤残儿童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遇到风险时哪有不站出来的道理”,
以妈妈朴素的情感要求坚守战斗在一线。
罗敏医生刚怀孕2个月,
仍然坚持留院工作。
劳模吴睿,在得知班上1名护士与一发热亲戚吃过年饭后,立即让该护士回家观察,带领12名护士和康复治疗师,驻守4楼完全隔离区,睡地铺、吃盒饭,精心护理19名儿童,10多天了,员工和孩子们都很好。4楼作为隔离观察区,进去了就不能出来,徐清平医生第一个报名进去,24小时值守,虽然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毫无怨言!当前防控形势严峻之际,医院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为了孤残孩子的生命健康,马文艳同志主动请缨,把家中5岁的女儿,90岁的爷爷奶奶托付给爱人,独立承担重要任务,带6岁患地中海贫血儿童外出,医院输血治疗。因为穿着防护服,为了照顾患儿,她不喝水,把几块饼干当午饭,完成治疗后,回到院内专门安置的隔离区域,开始14天的隔离,一人独自照顾患儿的生活起居。教师和护理人员教务和护理的教师和护理员们,自1月19号来院,已经坚持15天,许多同志克服生理不适、住宿诸多不便的困难,,坚守岗位!护理员李金凤、熊细华等,
不顾自己血压高,
不愿离开孩子,
直到被强制送回家休息。
教务科副科长胡芳、
护理员陈复秀主动请缨
到一线班组顶岗!
后勤人员食堂员工没有替班,
一直坚守岗位,
保障全院食品供应。
物资供应人员
连夜联系口罩、防护服、
米面油等物资,
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工作需求,
确保儿童和职工生活所需。
物业人员
每天给两院区各区域消毒,
确保孩子们有干净的生活环境。
在疫情严峻的武汉,全院工作人员,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下,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日常工作。许多员工连续作战,累了困了,打地铺、睡桌椅、睡沙发,
和衣而睡;
有的同志家中孩子托付给亲属,舍小家顾大家,安排好小家后,奔赴一线!打地铺
教室作为临时宿舍
王盛同志,凌晨2、3点还在外抢运医护物资。电工班长李杨,逆行进院,负责食堂、保卫、水电协调工作,还充当司机转运物资。王晶同志,远在河北,也想方设法,为院里调运寄送药品、紫外灯等医疗物资。..........
逆行者姜薇、李新荣
陈亮、李利玲、
宋雅婷、余明红,
春节回家修整了一天,
得知要封院,逆行来院增援。
孙陈湘、柯珊、
吴典、张昭、
龙良成、张富贵、肖成红等人,
得知花园山院区工作人员连续多日坚守岗位,
从龙泉山院区逆袭赶来支援。
张心月、彭成园、胡夕雨、孙春华等,
也积极响应号召来院增援。
吴敏等许多龙泉山院区的同志,
也纷纷请战希望来花园山并肩战斗。
一些同志原本做好了春节安排,
也纷纷取消计划,
提前赶回院里增援.....
龙泉山院区龙泉山院区的员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