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就有贫血。
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到<6岁儿童g/L,6~14岁儿童g/L,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孕妇g/L。应注意,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肿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此时即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容易被误诊为贫血;在脱水或急性大失血等循环血容量减少时,由于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容量偏低,但因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贫血容易漏诊。
1、邓铁涛验案
彭某,女,14岁。年12月29日初诊。
患者于年6月体检时一发现患有B地中海贫血,HbA24.8%。血象检查示:Hb96g/L。医院服用中药,治疗效果欠佳,经人介绍求诊于邓教授。诊见:唇色苍白,时有头晕、心悸,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白,脉细弱。诊为虚劳。治以益气养血,补肾培元。处方:
党参9g,白术9g,茯苓9g,枸杞子9g,补骨脂9g,黄芪12g,当归12g,川芎6g,炙甘草3g,巴戟天6g,肉桂0.5g。每天1剂,水煎服。
守方加减续服近百剂。此外另配丸剂:
鹿茸1.8g,高丽参30g,白术45g,黄芪60g,干姜、锁阳、巴戟天各18g,当归头30g,川芎、鸡内金各24g,炙甘草12g。配制方法:高丽参、鹿茸另研末,其他药均为细末。以紫河车一具,10碗水煎浓汁约半碗,调上药末,烘干再研细末,放高丽参及鹿茸末研匀,炼蜜为小丸。服法:早晚各服3g,开水送服。
治疗约天后,复查血常规示:Hbg/L,唇色红润,头晕、心悸症状消失,舌淡红,脉濡。随访半年疗效稳定。
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珠蛋白肽链合成受抑制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由血红蛋白基因的遗传缺陷所致。本病以地中海周边国家尤为多见,在我国以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显著贫血的重型患者可输血,必要时做脾切除。本病属中医学虚劳、血虚范畴。邓教授认为本病之血虚乃属虚损,非寻常益气补血之品所能奏效。中医学理论认为精血同源,故于益气养血的基础上,以鹿茸峻补肾之精血,高丽参补气健脾,固本培元,加肉桂以温肾,枸杞子、补骨脂、巴戟天、锁阳、紫河车补肾益精生血。考虑到本病病有宿根,难图速效,故汤剂、丸剂并用,守方有恒,竟获全功。(冯崇廉.邓铁涛教授临证验案2则[J].新中医,,5(4):15)
2、徐景藩验案
陆某,男,42岁。年8月24日诊。病起于2年前,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腹胀纳少,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脉细。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三系减少,又经骨髓穿刺,诊为“再障”。经补肾、益气、养血之中药调治,并辅以输血等疗法,如是治3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红蛋白仍波动于30~50g/L之间。邀徐老诊后,改从补脾胃益气生血法,拟补中益气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处方:
太子参10g,生山药15g,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当归身10g,炙升麻3g,软柴胡5g,炙鸡内金10g,焦楂曲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10剂后,头昏乏力显减,诸症改善,胃纳有增,复查血红蛋白已上升至80g/L。继则停止输血,续投原方去升麻、柴胡,加补骨脂、肉苁蓉、鹿角片、淫羊藿、紫河车等,调治3月逐渐向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隶属于中医“血证”、“虚劳”范畴,其形成与骨髓造血机能减退或障碍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故补肾填精、益气生血为其常用治法。然而,徐老独有见地,认为肾虽主骨、生髓化血,但必以脾胃功能为基础;又血属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虽主藏精,然精血同源,二者全赖脾胃之气健旺始得化精生血,故治疗“再障”,诚然补肾不若补脾。(成建山.徐景藩教授从脾胃论治疑难病经验举隅[J].江苏中医,.22(10):15一16)
关于医景堂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