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梅毒rdquo宝宝可不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梅毒”宝宝

可不可怕?

梅毒是全球流行的一种威胁公众健康的疾病,在青霉素问世之前,“梅毒”被称为性病之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交友方式的开放,梅毒患者的数量呈快速增长。WHO估计全球有万感染者和每年超过万的新增患者,其中超过90%的病例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数据也逐年递增。

不仅如此,每年有50多万例先天性梅毒出生,这些“梅毒”宝宝是否有传染性?预后又是怎样呢?

什么是梅毒?

1、病原体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形似螺旋状纤维,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它在干燥环境中和阳光直射下迅速死亡,但在-10℃可生存3h,普通消毒剂能在短时间内使其死亡。

2、传播途径

谈“梅”色变是多数人对梅毒患者的反应,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血源性传播。

性接触后感染早期传染性最强,先天性梅毒为母婴垂直传播。与“梅毒”宝宝的日常接触,一般不会引起疾病传播,但因早期梅毒患儿口鼻分泌物含有病原体,具有传染性,接触后需做好手部消毒,如医务人员操作中存在职业暴露后,应对伤口立即采取“一挤二冲洗三消毒四上报”。

梅毒的表现

1、梅毒分类及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分为后天性梅毒(获得性)、先天性梅毒(胎传)。以感染时间两年为界分为早期梅毒、晚期梅毒。

2、获得性梅毒

一期梅毒:生殖器溃疡,硬下疳最常见,多在3~8周不治自愈。

二期梅毒:Tp侵犯淋巴系统、血液系统引起皮肤、粘膜及骨骼等损害,硬下疳消退后6~8周,主要表现为皮疹,斑丘疹好发于颜面、躯干、四肢曲侧及掌跖部,可见鳞屑、暗红色浸润斑;扁平疣好发于生殖器、肛周;少数存在粘膜斑、脱发。

三期梅毒:未经正规治疗,在晚期可表现为结节性梅毒疹、树胶肿和神经梅毒等。

潜伏梅毒:指仅有梅毒血清学反应没有梅毒临床症状。

3、先天性梅毒

区别于成人获得性梅毒,小儿先天性梅毒表现常不典型。感染多发生妊娠4个月后。

I.早期先天性梅毒的常见症状:

①多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②皮肤黏膜损害:鼻炎为早期特征,于生后1周出现,常有鼻塞,鼻分泌物含有病原体,具有传染性,皮疹常于生后2~3周出现,初为粉红、红色多形性斑丘疹,以后变为棕褐色,并有细小脱屑,掌、跖部还可见梅毒性天疱疮,最常见于口周、鼻翼和肛周,皮损数月后呈放射状皲裂。

③骨损害:约占80%~90%,多数无临床体征,主要为长骨多发性、对称性损害,X线表现为骨、软骨骨膜炎改变。

④全身淋巴结肿大。

⑤肝脾肿大:多数患儿均有肝肿大,其中1/3伴有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可持续数月至半年之久。

⑥血液系统: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

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新生儿期罕见,多在生后3~6个月时出现脑膜炎症状,症状重,故建议确诊梅毒患儿,需行腰椎穿刺排除中枢梅毒感染。

⑧其他:肾损伤、肺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心肌炎等。

II.晚期先天性梅毒症状:少见,多出现在2岁后,主要包括楔状齿、马鞍鼻、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智力发育迟缓等。

梅毒检测方法

1、梅毒病原学检查

镀银染色法、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等,可直接检出病原体,存在局限性。

2、梅毒血清学检查

当人体感染Tp时,可以产生两类抗体:一种是非特异性抗体,另一种是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

(1)非特异性抗体:人体感染Tp后5~7周左右产生,非特异性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可用于治疗后随访监测。

(2)特异性抗体: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最早在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特异性IgG抗体大约感染后4周左右出现,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治疗后不易消退,甚至可以终身检出。

梅毒常规的诊断程序:用非特异性抗体试验进行初筛,再用特异性抗体检测进行确认。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如RPR)的滴度,它是判断梅毒预后的标准,阴性说明已愈。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如TPPA)是诊断的确诊试验,部分患者治愈后仍可终生阳性。治疗随访中,二者需结合判断,如患者PRP试验阳性,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阳性,提示正在感染;PRP试验阴性,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阳性,则考虑既往感染梅毒。

梅毒预防与治疗

目前尚无梅毒疫苗。健康性教育、勿滥交友可有效预防传染,先天性梅毒通过孕妇早期治疗可预防。

梅毒应早诊断、早治疗,自20世纪青霉素问世之后,全球梅毒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三期梅毒已很少见。各期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通过干扰细胞壁合成,阻止其繁殖,进而杀灭梅毒螺旋体。疗程结束后应每间隔2-3月追踪监测VDRL或RPR试验,直至其滴度持续下降或阴性。

主要参考资料:

1、CDC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美国).

2、梅毒的实验室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36(5):-.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杨兰

校对:成芳芳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ilayongjiubai.com/dzhpxzz/49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