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news/a_9320986.html秋季,正是海盐的生产旺季。近日,记者来到黄骅市海丰镇盐场,只见这里一块块盐田错落有致,一群以盐为生的汉子穿着厚厚的皮裤和胶靴,手戴胶皮手套,正拿着沉重的盐耙子,或勾、或立、或刮、或翻……在盐池里不停地往返。黄骅制盐历史悠久,是中国盐业的发源地之一。黄骅人工制盐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蓝色的海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变成晶莹的盐粒的呢?从事制盐技艺40多年的邵泽峰向记者娓娓道来。海水被“赶”15公里今年63岁的邵泽峰,头戴白色鸭舌帽,身板笔直,皮肤黄里透着红。21岁时,邵泽峰接父亲的班开始制盐,这一干就是40多年。邵泽峰曾是塘沽第三盐场场长,退休后回到家乡黄骅,被聘为海丰镇一个盐场的场长。邵泽峰介绍说,把海水制成盐大体需要五道工序:第一是纳潮,通过扬水机把海水引进盐池;第二是制卤,把海水引到蒸发池里制成卤水;第三是结晶,把卤水引到结晶池里,结晶成盐;第四是扒盐,将固定住的原盐扒开散成颗粒再收集起来;第五是堆码,通过管道把粗盐输送到盐码处,堆放整齐。很多人认为把海水引到盐池,直接晾晒就能结晶成盐,其实并非如此。“海水从海里大约被‘赶’了15公里才到达我们面前的卤水池。”邵泽峰介绍说。邵泽峰所说的“赶”是指海水通过扬水机引入盐池,从一个盐池蒸发一段时间后再进入另一个盐池。“从海水变成现在的卤水,这个过程叫什么呢?”记者问道。“这个工序叫制卤。海水在不同级别的蒸发池里,通过阳光暴晒,逐渐蒸发才浓缩成现在的浓度。”邵泽峰告诉记者。极耗体力的“破碴”在卤水池前,邵泽峰拿波美表测试了一下卤水浓度。只见他眉头由微蹙到舒展,神情认真而专注:“已经25度了,能落盐(结晶)了。”结晶是制盐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随后,邵泽峰带记者来到一个结晶池前。今年65岁的崔志和正站在卤水里,拽着沉重的活碴耙,在结晶池里来回走动。邵泽峰介绍说,这是在“破碴”,这样可以把卤水逐渐搅匀。“破碴”不仅可以提高原盐质量,还可以加快原盐结晶速度。崔志和是一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盐工。他抬头对记者说:“盐的质量好不好,‘破碴’很关键。”崔志和摘下手套,只见他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邵泽峰介绍说,“破碴”很耗费体力。一个活碴耙大约50公斤重,盐工需要拉着它,在深约30厘米的卤水里,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邵泽峰介绍说,前些年一旦雨水进了结晶池,结晶的盐粒就会化掉。现在,全部盐田已经实现了结晶池塑苫,打破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雨天人们都是从外往屋里跑,可盐工们越下雨越要赶紧往盐田跑。雨要来时盐工们要去封苫,雨停了盐工们还要再去拉苫。“秋扒”正当时记者跟随邵泽峰来到另一个盐池,邵泽峰介绍说,这里的盐工正在扒盐。每年的春秋两季是盐工最忙碌的时候,俗称“春扒”和“秋扒”。现在正值“秋扒”时节,盐田里,牵引式扒盐机马达轰鸣,盐工们各司其职:有用耙子推盐的,有操控扒盐机器的……盐工们干起活来井然有序,配合默契。为了避免一个人过于劳累,他们隔一段时间会互换一下工作。杨师傅今年47岁,他虽然看起来比较瘦,但是肌肉结实,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在牵引钢丝绳的带动下,他正推着盐耙子把盐粒集中在一起,堆到输盐管道前。盐工们要把盐输送到盐码处进行集中堆放,然后统一运走,再进行深加工。虽然有牵引绳带动着盐耙子,可以省点力,但是盐耙子加上牵引钢丝绳再加上一盐耙子盐的重量足有多公斤。只见杨师傅身体前倾,很努力地推着盐耙子。推完一盐耙子盐,他每次倒拉盐耙子时,身子都要和地面形成几乎45度的夹角,沉重的脚步在水里“啪啪“作响,溅起一串串水花。5个盐工一天扒盐多吨“那里就是堆码的地方。”邵泽峰指着不远处高高堆起的“盐山”说。记者跟随邵泽峰,来到盐码处。蓝天下,盐被高高堆起,像一座座雪山,走近看,颗颗晶莹的盐粒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光芒。这天,因为弧形筛出现故障,扒出来的盐和水无法分离,几个盐工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高高的盐码,寻找原因。只见他们在盐码上的机器旁修理了半天,故障终于解决了。现在虽是凉爽的秋天,但盐工们额上满是汗水。邵泽峰介绍说,5个盐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可以扒盐多吨。高强度的劳动对盐工的体力和耐力是极大的挑战。邵泽峰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扒盐最适宜的季节,盐工们日出之前就开始收盐,日落之后还要借助微弱的光亮劳作。为防止卤水对皮肤的损害,再热的天气,盐工们下半身都要穿着不透气的皮裤和胶靴。赶上天最热的时候,一天下来,他们的身上都被汗水浸泡透了,衣服上都是汗碱儿。”海水在盐池里结晶又堆成了“盐山”,这其中饱含着盐工们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劳……来源:沧州晚报记者钱冀敏通讯员张惠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