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消化性溃疡的元凶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其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

消化性溃疡是由于攻击因子与粘膜保护因子失去平衡,攻击因子过强或保护因子减弱而形成的。

攻击因子有: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幽门螺杆菌、胃动力学异常、非甾体类抗炎药、吸烟、应激及其他。

保护因子有:胃粘液、粘膜屏障、粘膜血流、细胞更新、胃粘膜中的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主要成分就是盐酸(HCL)是消化必不可少的成分,适量的胃酸能起到杀菌、初步消化蛋白质,促进胰液、胆汁分泌,促进铁和钙的吸收等作用。

然而,胃酸也是溃疡的形成重要原因——持续性胃酸分泌过高,就会对胃黏膜进行消化,或者腐蚀胃黏膜,形成消化道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

所谓“无酸无溃疡”,此语道出了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胃酸。食物的消化离不开胃酸,但过多的胃酸分泌却也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所以抑制过多的胃酸是治疗溃疡病的主要手段。

胃酸为什么会过多呢?胃黏膜中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叫壁细胞,它是盐酸的“制造车间”,溃疡患者壁细胞的数量比正常人多约2倍。这是胃酸过多首要的形成原因;其次是迷走神经亢进,会对刺激反应的敏感性增大,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较弱的刺激就可能引起十二指肠溃疡;

当然,单有胃酸这一致病因素是不能造成胃溃疡的,而另外一类重要因素就是胃粘膜的保护因子屏障减弱有关。

2.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HP经口进入胃内,定居于胃窦黏液层和胃窦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的尿毒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微环境。

HP凭借产生的氨及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多种机制共同导致了溃疡形成。临床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HP感染率高达90%-%,胃溃疡为80%-90%。

3.

药物

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已被列为致溃疡的物质。

高剂量或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布洛芬、萘普生和阿司匹林可以引起消化性并发出血。

除了药物对胃粘膜的直接作用外,由于这类药物抑制了体内还氧化酶的活性而干扰了胃、十二指肠粘膜内的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前列腺素减少,削弱了其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保护作用。非甾体抗炎药还可以降低血液的凝血能力,使溃疡更容易出血。

4.

遗传因素

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有该病的家族史,正常人的胃黏膜内,大约有10亿壁细胞,平均每小时分泌胃酸22mmol/L,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壁细胞总数平均为19亿,每小时分泌胃酸42mmol/L,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

研究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子女发病率较无溃疡的子女高出3倍,胃溃疡患者后代更易患胃溃疡。

5.

精神因素

某些精神因素的刺激,如强烈的情绪波动,过度紧张或忧虑等可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肠肌肉及血管的痉挛,使局部缺血,营养障碍,粘膜对胃酸的消化作用发生易感性,从而导致粘膜形成溃疡。

6.

十二指肠-胃反流

上消化道动力异常、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十二指肠远端梗阻,均可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肠液和胰液反流入胃,其中的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可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排空延迟及食糜停留过久持续刺激胃窦G细胞,使之不断分泌胃泌素。

7.

创伤和物理因素

放置鼻胃管、剧烈恶心或呕吐、胃内异物、食管裂孔疝、胃镜下各种止血技术(激光、电凝等)、息肉摘除等微创手术,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均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溃疡。

8.

不良生活方式

暴饮暴食,进食无规律,喜欢腌、熏、烤、辛辣刺激食物,进食蔬菜和水果较少。

抽烟和酗酒。烟草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胃炎、胃溃疡形成。乙醇具有的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病因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消化性溃疡往往不止一种病因,可能是两种或以上,由此可见,消化性溃疡往往是多因素病变过程。

知道了病因,我们就可以制订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标:即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的24小时客服热线--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ilayongjiubai.com/dzhpxbl/47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