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讲尖锐湿疣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360668.html
没有“天赋基因”,
幸运还是不幸?文/文汇报记者袁琭璐一位是在西藏15年采回四千万颗种子储存了“基因宝藏”的生物科学家,一位是破译过曹操家族基因组的分子人类学专家,但是同样都擅长讲故事,于是,他们对基因的几十年研究、最前沿的信息,在2小时内,便留在了书展听友的脑海里,像儿时美丽的童话一样让你回味——年,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在基因测试后发现自己有患乳癌的高概率后,毅然接受乳腺切除术来“先发制敌”;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了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编辑人体的免疫细胞,这意味着理论上人类已经可以改造自己的基因组了。我们如何应对那些“坏基因”?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做预防?8月18日,已有六载的“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上,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文汇讲堂第22期嘉宾)携手复旦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学系教授李辉以《解读我的美丽基因组》为主题,围绕与人类基因组相关的社会、历史、伦理及人类发展等,以数个故事展示了蕴藏在基因组中的无穷秘密。而其背后的真理是:基因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发挥功能,能否适应环境变化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一种“美丽的存在”。钟扬(左)与李辉(右)共同解读美丽的基因基因的两面性:美丽或有缺陷,缺陷或带来幸福羡慕“天赋基因”?能辨绝对高音的钢琴天才却夜夜失眠为了采摘生物种类丰富度位居世界第三的各类基因,钟扬在西藏支教了15年。“我在西藏有严重的高原反应,可能是因为我的基因不适合在那里”,刚在书展首日参加译著《基因密码》读者分享会的钟扬以一句笑言,轻松开场。继而引出“何为好基因”的讨论。钟扬于年出版的新译著《基因密码》常听有人抱怨“我的基因不好、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钟扬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曾有一个鼓励生育的广告片,两位老人抱着一个小生命,内容只有一句“生命是多么美好的选择”。他给出了答案:生命的存在,基因组的存在,本身就很美好。而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那些自带“天才”基因的人似乎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幸运,他们可能有着“最强大脑”,亦或是某种特殊才能,这些闪光点总能让他们崭露头角,赢得他人羡慕的眼光。然而他们就真的是上帝的宠儿吗?钟扬从他的译著《林肯的DNA》中的一个故事谈起。有位科学家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把基因组研究清楚了,能不能把人类的天赋、天才、艺术那些控制人类水准、表达方面的基因都研究清楚,从而找到真正有天赋的人?在冥思苦想后,他决定在周末亲自去调查一番,并让实验室的一个助理与他同行,然而助理以周末要教人弹钢琴为由拒绝了他,在得知他们家族有50多人都会弹钢琴后,这位科学家迅速意识到,他们家族可能有弹钢琴的天赋。于是,在不断追问下,助理告诉他自己的耳朵从小能辨别绝对音高,而这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这是否与基因有关?科学家随即调查了他们家族能够找得到的70个人,有50多个人能保持辨别绝对音高的本事。在进行基因组分析后,这位科学家定位到一个基因并把它确定为人类第一个“天赋基因”。然而,在对这一家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这位科学家非常遗憾地指出,所谓的天赋基因显然跟一系列的遗传病密切相关,这50多人基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有一人很清楚地描述,他从很小就无法入睡,因为他能听出米外汽车刹车有问题。能辨别绝对高音的天赋基因和失眠症密切相关这样的结果引起了现场一片哗然,“能听出绝对音高和能够安然入睡,你们认为哪个更幸福?”钟扬的疑问让会场原本轻松的氛围变得些许凝重。曾几何时,当《最强大脑》节目在电视荧屏上热映时,有多少观众惊讶这些“天才”“神童”的奇特之处,而无奈于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当得知天赋基因的背后还捆绑着疾病与痛苦时,“幸福来源于平凡”成了众人最直接的感叹。“坏基因”的美丽:地中海贫血症者可免得疟疾之灾那些被普遍认为的“坏基因”又是否真的一无是处?钟扬以地中海贫血症为例揭示了这一认知误区。钟扬指出,科学家推断地中海贫血基因有两个问题,一是携带者容易在年轻时死亡,二是携带者的结婚率和生育率会下降,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的人数应该是逐渐下降的,但出人意料的是科学家在菲律宾、泰国一带进行了调查,发现携带这个基因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略有增加,难道具有这个基因缺陷的人有某种不为人知的进化优势吗?随着调查的深入进行,很快表明了由于血液的缺陷导致他们的血连蚊子都不招,所以不会患疟疾,而在那一带疟疾是一大杀手。钟扬更打趣道,“我们花了那么大力气防疟疾,还不如有这个缺陷。所以不防和他们谈谈我们美丽的基因组吧。”这也印证了《圣经》里的那句话“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李辉以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为例作为补充,“现在让大部分老年人深恶痛绝的高血压基因,它可以使人瞬间产生亢奋的状态,比如应对狮子来袭,就知道该如何应对特殊的突发事件,这是在人类进化最初的时候所带来的一种保护机制。”地中海贫血症者可免得疟疾之灾归根结底,任何东西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哲学所探讨的那样,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看待基因组也是如此,它积累了大量或有用或没用、或有害或无害的东西,它们可能在某些方面给人带来利处,如天赋基因,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对基因组我们只提‘适应’,看它能否适应环境变化,能否让人以一种中庸的方式生活下去。基因组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有着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与和谐。”先天基因VS后天影响:群体和个体的表现具有差异基因无所谓好与坏,但基因突变被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并且会伴随人的一生。在研究分子人类学、也研究过曹操的家族基因组的李辉看来,很多的基因突变累计在身体里有时会产生作用,有时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它开关的一瞬间实际上和环境的变化、外在的影响,能否适应有关。而当先天基因遇上后天影响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效应?为此,李辉做了一个跟语言声调有关的研究,并指出在东亚有四个语系有声调,背后的原因就是基因突变,这个基因突变在四个语系里面都存在。话音至此,不免让人心存疑惑,不少外国人的中文说的非常标准,但他的基因不是有语言声调的基因;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华裔虽然携带这样的基因,可他们依旧学不好中文。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不同李辉用“群体和个体差异”揭晓了这个问题的谜底。对于个体来说,虽然有这个基因存在,但环境、后天发育等因素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甚至根本没有影响到它,只是外界因素影响了个人的健康状态和他的表达能力。所以个体他能否掌握一种特殊的功能,能不能说出有声调的语言,遗传只是一个基础。而对一个群体来说,情况就不尽相同。李辉话锋一转,“群体并没有那么容易受到文化、社会的影响,它只顽固地受基因的影响,决定这个群体是不是说一个有声调的语言。”知情还是不知情:或有不堪重负的负担基因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自安吉丽娜·朱莉在通过基因测试,选择切除双侧乳腺来降低罹患乳癌风险后,“基因检测”一词瞬间登上了热词搜索榜。也有不少人质疑基因检测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如果知道了患疾病的概率,对自己来说有没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吗?正当大家翘首以盼,希望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预知预防疾病时,钟扬的一句“知晓结果可能成为你知情的负担”让现场弥漫的“基因检测”热潮有些许降温。“曾经有一个医生,对一位爷爷和父亲都患帕金森综合症过世的小伙说,你患此病的概率也很大,于是这个才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人生充满了黑暗,也因为这样的基因,他未婚未育。”选择切除双侧乳腺来降低罹患乳癌风险的安吉丽娜·朱莉一旦知情,这种观念将根植于人心中,反而让他们陷入焦虑之中,接着引发连锁反应,人们会忙不迭地骚扰医生,给原本就忙乱的医疗系统火上浇油,最终导致人们更加忧虑恐慌,贫困加剧,甚至寿命缩减。众多舆论引导者也质疑这项新检测所带来的机遇,包括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CamillaLong撰写了慷慨激昂的文章,反对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并给出了一个悲观性的结论:如果由此引发了群体性精神障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钟扬亦以反问结束了第四个故事:现在你还想做基因检测知道自己各种疾病的患病概率吗?亦或是不知情的生活反而更加从容幸福?认真聆听的听众们请输入标题我是谁?我会变成谁?从诞生的那刻起,每个人的特征就已被刻印在身体的每个部分,这是由独一无二的“基因”决定的。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言,“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自我构造,完美知己者难存于世”。我们的肉身转瞬即逝,但携带的遗传信息永久流传。基因、暗物质、量子,神秘的科学被科学家逐一展示真相,却也如罗素所言,“我们始于迷惘,但终于更高的迷惘”。书展系列报道:
看点
24位讲堂嘉宾重磅亮相书展,精彩不容错过~
讲堂直击?书展
乔良、汪涌豪等:美国活用“三十六计”造麻烦,中国兵家文化如何应对?
讲堂直击·书展2丨拼图外滩:没有横滨来信,今天或只是仓库
现场摄影:袁琭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