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江新闻网
邓阿姨,这个月你迟了9医院哟!”54岁的邓群仙每个月都会医院输血,久而久之,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都熟悉了。
听到医护人员的话,邓群仙攥紧了衣角:“若不是一直没凑够输血的钱,医院了。”
自从两年前,仅3个月大的陈涵稚被确诊为罕见病地中海贫血后,邓群仙便一直为治疗孙女的病操劳着。
医护人员:这家人的遭遇令人心痛
邓医院的常客,儿科的医护人员大多都认识她。
每个月,邓群仙都会医院输血。有时,是61岁的老伴陈召良同来;有时,则是30岁的独子陈川从成都赶回来。“孙女输血,必须要有两个人才照顾得过来。”
两年来,这一家三代,医院相聚。
“陈涵稚出生于年11月,目前只有2岁零3个月大。”儿科余医生回忆说,他认识这家人也已经两年了。在陈涵稚仅3个月大时,就检查出患了罕见病地中海贫血。
“这个病比较罕见,陈涵稚目前只能依靠每月输血维持生命。”对于“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来救陈涵稚”这样的办法,余医生介绍道,“孩子的母亲就是(轻微的)地中海贫血患者,所以这种办法不可行”。
儿科的医护人员对陈涵稚特别关心。“太可怜了,家庭也困难,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1月13日,邓群仙带着孙女再次来到了儿科:“孩子又有点发烧。”
在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体内,血液会不断流失,造成贫血。随之,患者抵抗能力变差,易高烧和感冒。“每次开始贫血了,她的脸色就会苍白,吃不下也睡不着。”邓群仙说,她每个月都会带着孙女来输一次血,每次费用都不低于元。
为救孩子:
爷爷放弃摘除肿瘤
患上地中海贫血这样的疾病,是家住市中区朝阳镇代家沟村的陈家难以承受的。两年来,这家人就像在打一场持久战,从不曾停下“抗病”的脚步。
在陈涵稚出生时,年迈的爷爷陈召良就将治病的机会留给了小孙女。“我们都是农村的,就靠种点庄稼、喂点家禽维持生活。”因为长期劳作,陈召良的腰部时常疼痛。检查后,才得知腰部长了2个瘤子。
原本计划等孙女出生后去做摘除手术的陈召良,最后决定把家里的钱先用来治疗孙女。而在陈涵稚确诊时,陈川和妻子并没有将这个病的严重性告诉家中父母。
“我当时以为就是贫血,输点血就好了。”医院照顾孙女,才从医生口中得知了地中海贫血的可怕。那个时候,曾有人劝邓群仙将孙女丢掉,被邓群仙拒绝了。
“阿婆,不丢。阿婆,不丢。”虽然只有2岁多,陈涵稚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话。正在病床上输液的她,看到忍不住哭泣的邓群仙后,也哭了起来。
抗病两年:
省吃俭用也绝不放弃
“绝对不可能放弃。”作为家中的独子,陈川19岁中专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以前在山东的鞋厂里,现在在成都的工地上。”医院输血,陈川就会从成都赶回来,等女儿输完血,他又回成都工作。
“儿媳妇之前也出去打工了,开始有电话联系,也打了些钱回来。”邓群仙担心地说,但去年春节儿媳妇就没有回来了,最近也没有什么消息。每个月,让邓群仙最头疼的事,就是凑齐医院给孙女输血。
邓群仙经常是在亲友那里借钱,等孙女出院新农合报销后,才能还上一部分钱。如此周而复始,坚持了两年。为了筹钱,邓群仙和老伴都吃得特别简单。“稀饭,咸菜,苕尖。”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也都会留给孙女吃。
感恩戴德:
社会各界一路相帮
陈川说,这两年还是有好心人在帮助他们。陈涵稚身上的冬衣,以及邓群仙身上的外套,都是好心人送的。在陈涵稚被确诊患上地中海贫血后,村里就为她办理了低保。还有政府部门在得知孩子病情后,曾送了钱物到家中。
“同病房的好心人也经常给孩子送吃的。”邓群仙说,村里一个60岁的党员,也给孩子送了一些新衣服。有一次,在医院输血时,邓群仙还遇到了一个老大爷。“看到我们没有生活费,捐了元给我们。”
“这两年,村里很关心我们,给我们送粮食。有什么补助的时候,村里也会先考虑我们。”邓群仙说,特别感谢村上干部、医院医护人员以及这么多的好心人。
对于未来,邓群仙说,还是希望能找到合适的骨髓,延长孙女的生命。“其实,现在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还是走一步算一步吧。”
陈川联系方式:
链接
地中海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东南亚即为高发区之一。我国广东、广西、四川多见,长江以南各省区有散发病例,北方则少见。
目前,输血和去铁治疗仍是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蕊文/图)
----商务合作手机/QQ/----
推荐阅读隆昌停电通知(1月17日)
石油路一男子醉酒欲跳楼
航拍隆昌莲峰公园,别一样的美~!
隆昌县两车相撞驾驶员被困
成渝高铁隆昌北站最新时刻表、票价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