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鲜阳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临床以及科研工作展

  《门诊》:请问我国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未来会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在操作技术上会有哪些变化?适应证是否会随着技术的成熟而进一步拓宽?   朱鲜阳教授: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在未来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是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一要使操作统一、标准化,医院的医师按照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规范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二要加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的长期随访。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较缺乏,医院做的手术例数很多,但随访工作却跟不上,所以加强长期随访非常重要。   其次是在瓣膜病经皮介入治疗方面,包括现在已经在国内开展的经皮主动脉瓣植入、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都在逐步开展中。我国这方面的患者很多,相信年在瓣膜病领域会有更多例数的手术报道。   最后是在国产器械的研制方面。从国外引进一个人工瓣膜需要花费3~5万欧元,一般患者很难承受如此高昂的价格,而国产器械的研制可以解决此问题。现在已有多种国产器械在进行动物实验,将来在临床上会更好地普及。另外,可吸收封堵材料可能很快就能应用到临床。   在操作技术上,很多介入医师经过正规的培训能够更加规范化,随着介入例数的增加,操作技术也将更熟练。另外我认为还要强调医师的团队化,包括与心外科、麻醉科、影像诊断科等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团队化的组成对介入封堵技术的大规模开展很有利,能够显著地减少手术并发症。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一些原来不能进行治疗的病例现在已经可以开展治疗,比如较大缺损、复合畸形、特别高龄或低龄的患者等等。以前经皮主动脉瓣介入仅选择80岁以上的患者,而且以单纯主动脉瓣狭窄为主,不合并关闭不全,也不包括二叶主动脉瓣的患者,跨瓣膜压差为60mmHg;而现在《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中提出跨主动脉瓣瓣膜压差40mmHg即可,选择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更小,伴有关闭不全也可以,所以介入适应证将随着技术的成熟而拓宽。

  《门诊》: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可以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尝试和突破?目前国内外对于可吸收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情况怎样?   朱鲜阳教授: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封堵器材的多样化。原来治疗先心病只有几种封堵器材类型,而现在的封堵器材随着临床的要求多样化了。将来的趋势是更加个体化,比如室间隔缺损,可根据每位患者个体的差异,如缺损部位、大小、有无膨出瘤、主动脉瓣下距离等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另外,对于国产经皮主动脉瓣膜植入,医院(中国科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可以在临床上试用,目前已开展了十多例,将来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国产瓣膜的费用多数患者可以负担得起,因此今后前景会很不错。   近两年,我中心已经完成了可吸收封堵器的临床试验。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器材都是镍钛合金的,一些封堵器在左侧面有铁卯,中间突出来使心内膜很难迅速覆盖,容易出现血栓。现在正研制的封堵器没有左侧面的铁卯,可以使封堵器内皮化增快,提高愈合速度。现在国内生产封堵器材的厂家越来越多(原来是四家,年已有七、八家)。在技术方面,也应该向国外先进水平看齐。由于现在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甚至是新生儿,血管较细小,而很多国产器械比较粗糙,希望这些厂家在器械研制方面加强细节,争取把国产器械做得更精致、更完美。

  《门诊》:近年来,以结构性心脏病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发展很快。年,在重要的学术会议方面会有哪些新的考虑?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有哪些新的设想?这些学术会议会对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工作带来了哪些促进作用?   朱鲜阳教授:现在我国心血管方面的会议很多、很密集。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等大会上均开展了结构性心脏病方面的专题或设有专门的论坛。以我们学会为主每年召开一次的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CCSC),年在南昌市举办,总共参会人员达八百人。年大会将于五月或六月在医院举办。我认为这些会议对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原先结构性心脏病仅包括先心病和瓣膜病,而现在一些非冠状动脉疾病(例如肥厚型心肌病等)也纳入结构性心脏病的范畴。   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将着重提出瓣膜植入技术,包括主动脉瓣植入、肺动脉瓣植入,还有左心耳封堵术等。此外,卵圆孔未闭(PFO)引起矛盾性血栓的专题也将是明年的研究重点。以往,国外的专家称宇航员中也有20%存在PFO,正常人中40%有PFO。由此推算,我国现在有四亿人存在PFO,但其究竟能不能引起矛盾性血栓?有多少患者需要封堵治疗尚无定论。我曾遇到一患者,十五、六岁就突发脑栓塞,原因是其患有小型房间隔缺损同时合并房间隔膨出瘤,瘤上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所以房间隔的交通和脑血管异常有一定的关联,但此主题具体以怎样的形式开展还在讨论过程中。

  《门诊》:目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方面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年是否有新的指南制定、修订计划?   朱鲜阳教授:我最近报道了《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的解读,但由于国情和生活条件等不同,国外的指南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年我们在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发布了《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年又在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发布了《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共识》。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修改。什么时候能从共识发展到指南还是个未知数,也许经过不断的修订将来就能够形成指南。形成专家共识需要不断地向大家征询在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比如上次编写《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很多医师提出了在术后怎么抗凝、抗菌素如何应用,尽管未必立即写入指南,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今后的指南编写工作。年可能会发表一些少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专家共识,但因为病例少,实际操作并不容易。另外,我们还希望开展一些关于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存活率、发病率、生活状态的调查研究,以前没有准确的报道。   指南比共识更规范,共识到指南还有一定的距离,把共识变成指南需要大规模的临床实践来证明,我们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比如瓣膜病,我们是没有治疗参照的。从第一个专家共识发表到现在才一年多,指导临床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很多基层医师都表示很需要。我国的患者很多,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一年能做数万例,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角度来讲,我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门诊》: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防治的工作形势如何?政府机构与各学术组织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朱鲜阳教授:在年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上,详细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方面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一年来所做的工作,也获得了学会的表扬和大多数医师的认同。年6月国家卫生部、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扶贫帮困的活动,政府也投入大量基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国共救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名。初步估计,每年我国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心外科开胸手术8~9万余例,经导管介入治疗2~3万余例,还有很多的患儿在等待治疗。作为从事先天性心脏病诊治的医疗工作者要进一步努力,完善技术,精益求精,力争使更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摆脱疾病的痛苦,重返健康。

  《门诊》:为推进结构性心脏病在我国的发展,您认为学会需要针对哪些方面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目前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医师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   朱鲜阳教授:我们很多专业会议都有针对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医师的培训项目。我也认为应该回归临床、回归人文、回归基本功,强调听诊等临床基本检查的重要性。大医院的医师应该多到一些偏僻地区给基层的医师义务开展辅导班,免费给他们授课、发放教材,让基层医师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基本情况,使更多的患儿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很多心内科主任医师在这方面都做过许多公益活动。   我认为介入医师不是单纯掌握操作技术就可以了,还必须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最基本的病理解剖、胚胎发育、自然病史,治疗预后等,学会心脏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的诊断,了解选择哪种手术效果最好。比如有些患者是复杂畸形,单独做介入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选择开胸手术。还有许多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存活期较长,可达十至二十年,而简单地将缺损堵闭上反而很快会出现右心衰竭,活不过一两年。所以临床医师要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先天性心脏病从病理解剖到临床症状都有其自身特点,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并不是每一个普通的心血管内科医师都了解。所以学会要加强对介入医师全面的培训内容,提高他们实际工作能力。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与您的朋友一同领略最新学术动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rilayongjiubai.com/dzhpxzj/68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