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贫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环血液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中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中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就是贫血。
二、原因:
1、饮食中缺乏铁(含铁较多的食物:红色的肉类、菠菜和绿叶蔬菜)
2、过分的节食
3、生理期时失血过多
4、太多的酒精
三、分类
1、发展速度
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
主要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大细胞性贫血:MCVfL。
正细胞性贫血:MCV在80fL~fL。
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
3、病因、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造血调控异常所致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4、病因
按发病原因,贫血可分为造血不良性、失血性和溶血性三大类。
四、常见的贫血原因:
⒈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铁需要量相对增加(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期)铁吸收障碍(慢性胃肠道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失血。
2、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营养不良(食物中缺乏、婴幼儿哺育不当、长期酗酒、顽固性厌食〉、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期、儿童生长发育期、阔节裂头绦虫感染、溶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吸收不良(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肝病、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切除术后、肠憩室细菌感染〉、药物对核酸代谢的影响(如抗叶酸剂、抗惊厥药、抗结核药、口服避孕药、新霉素、亚硝酸盐等)。
3、再生障碍性贫血
4、红细胞缺陷的贫血
1)先天遗传性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2)后天获得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5、红细胞外在因素
1)免疫性
温抗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对氨水杨酸、异烟姘、利福平、奎尼丁、非那西了、氨基比林、磺胺类药、氯丙嗪、氯磺雨脲、胰岛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非免疫性
⑴机械因素(红细胞碎片综合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溶血性贫血。
⑵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疟疾、败血症等。
⑶生物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蛇毒、毒蕈等。
⑷药物及化学品所致溶血性贫血。
⑸脾功能亢进。
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⑺电离辐射。
五、临床表现
贫血症状的轻重与贫血发生的程度及进展速度有关。轻者感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重者可出现嗜睡或昏迷。为代偿贫血时机体组织器官供氧量的不足,心脏增加跳动次数及搏出量,可引起心慌、胸闷、气短。
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心肌缺氧可引起心绞痛发作。长期严重贫血,心脏肥厚扩大,心脏代偿不足,可致淤血及心力衰竭。
胃肠道细胞缺氧可引起食欲减低、腹胀及腹泻。贫血肘由于基础代谢增加,还可出现低热。除了这些共有表现外,在各类贫血还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
六、诊断
贫血的病因诊断最重要,诊断贫血的主要手段有: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病史询问:贫血发生时间、病程、症状
(二)体检:皮肤,巩膜有无黄染,淋巴结、肝、脾是否肿大,肛诊等
(三)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⒈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及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
⒉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变化及形态改变。
⒊网织红细胞计数:了解红细胞增生情况以及作为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
(四)骨髓检查:任何不明原因的贫血都应作骨髓穿刺,必要时作骨髓活检。
(五)病因检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病因检查项目
七、治疗
贫血的原因很多,必须根据原因具体用药检查。不能忽视小小的贫血。
本文已经
血液科-邵医生同意授权刊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