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的养生意识也越来越强,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保健产品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来谈一下,一个存在了很长时间,但近几年却频频遭到质疑的保健品—“阿胶”。
图1:阿胶“苦口良药?”
以前我有个室友每当生理期的时候,都会拿出她母亲为她亲手准备的阿胶糕,皱起眉头硬塞在嘴里。她本人其实非常讨厌阿胶的味道,说味道真的有点像皮鞋。但是由于她母亲总说“月经来的时候要多吃点阿胶,可以补血补气,滋阴养颜”,再加上她也不想辜负母亲的一番好意,总会硬着头皮把这个苦口良药给吃下去。虽然每次看到这一幕我都会哭笑不得,但是“吃阿胶是否真的可以补血?”这个问题确实让我感到十分好奇。因为阿胶遭到质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最近一次官方质疑阿胶的事件发生在年2月18日,全国卫生公益热线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阿胶并不值得买,因为它只是“水煮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种蛋白质缺乏人体必需的色氨酸,所以并不是摄取蛋白的最佳选择。”2月19日又补充说到:“就补充蛋白质而言,首推就是鸡蛋。鸡蛋比吃海参燕窝有用多了。”然而这条官微很快就遭到了删除,并在2月27日发文致歉[1]。致歉后的第二天,中国中医药协会就发文表示:阿胶疗效确切,否定有违科学[2]。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图2:卫生公益热线官微质疑经过一番检索和调查,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即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阿胶可以补血。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
虽然阿胶能不能补“血”并不明确,但我只知道现代医学对于血液中的问题都有更加有效的针对性解决方案,选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更加可靠。为了证明上述观点,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中医和西医是如何来描述贫血的。图3:中医学基础根据《中医学基础(新世纪第四版)》的记载:“血是运行于脉中的具有濡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与气相对而言,属性为阴,故又称“阴血”。血在脉中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其对于血虚的描述为:“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出现全身或局部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面色、唇、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3]图4:内科学(第9版)反观西医对血液病和贫血的定义,就明确许多了。根据《内科学(第9版)》的记载:“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人Hbg/L,孕妇Hbg/L即为贫血。国外一般都以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为基础,即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到6岁儿童g/L,6-14岁儿童g/L,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孕妇g/L。”[4]两者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医对血虚的判断,主要还是靠医生主观辨证和病人自身感受与描述。而西医诊断“贫血”,就看化验单上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一定数值就可诊断,其标准客观且明确。驴皮冻儿,补血良药?
我们回到本期的话题阿胶。简单的检索可以发现,不管是百度百科,还是维基百科,都把阿胶定义为一种中药。它是马科驴属动物的皮,经过漂洗、浸泡后浓缩形成的小块儿。具有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的功效[5],[6]。图5:阿胶的原料——驴皮我国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是将阿胶作为一款非处方药进行管理[7]。在年6月24日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阿胶也以药材的身份被收入其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阿胶的药用是表示肯定的。但是在国际上,以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为例,别说检索到阿胶的药用信息了,就连和阿胶有关的记载都不能检索到。可见,阿胶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听到这里,我相信很多听众就会犯迷糊了。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既然我国政府认可了阿胶的补血效果,那么就算国际上没有认可,这也并不能证明它就没有效果呀!”没错,秉持科学思维,我们需要看一看与阿胶相关的科学研究。科学查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阿胶的成分。除去10%左右的水分,阿胶中含量最高的是我们熟悉的脂肪,大概占了30%左右,并没有任何药效。其次是蛋白质,大约为20%,游离氨基酸约为13.7%,也没有补血的功能。为了能够交叉印证阿胶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我搜索了三篇SCI论文。经过比对发现,正如卫生公益热线官方微博所描述的一样,其色氨酸的含量要么是测不出来,要么就是浓度极低(约0.07%-0.5%)[8],[9],[10]。因此,从阿胶主要成分上来看,就不可能具备补血的功能。就算是补充蛋白质,阿胶蛋白也确实不是好的蛋白质来源。中国中医药协会对其的解释是:“熬制阿胶的主料虽然是驴皮,但还要以黄酒、冰糖、豆油为辅料,经过复杂的工序加工而成。”且“阿胶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是因为其含有胶原蛋白。”[11]其言外之意,无非是想说明阿胶当中的某种未知成分具有补血效果。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未知成分起作用,那么只要给出临床试验的数据,就算我们还没有能够分离鉴定那个成分,那我也认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阿胶的药用临床研究。在中国知网上,如果以“阿胶”作为关键词搜索,截止到年12月11日,可以检索出篇相关论文,其中与临床相关的,仅仅只占了3.29%左右(约篇)[12]。图6:知网上阿胶的临床相关论文数量这些论文大多数都发表在了《光明中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中医杂志》、《新中医》以及一些地方中医杂志上。他们声称阿胶及一些阿胶制品确实有治疗失眠、阴虚、贫血等效果。先抛开这些杂志的可信度不说,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真正可信,必须放到国际上接受同行审评,它绝对不能是某个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自嗨。如果我们以阿胶的学名(Collacoriiasini)在SCI核心期刊中检索,可以检索到大量的体外活性实验相关的论文。不过想要能够直接证明阿胶具有疗效的话,还是得看临床实验。临床研究
那么在国际期刊上,到底有没有关于阿胶的临床相关论文呢?答案是:有!但且仅有一篇。这篇论文由广州中医院于年发表在《国际血液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Hematology)上。这篇论文也被中国中药协会用来反驳卫生公益热线官方微博质疑阿胶的言论[13]。该研究的样本为72名患有地中海贫血症(Thalassemia)的孕妇。其中的48人接受了阿胶治疗,剩余24人作为空白对照。最后采取西医的标准,通过定量患者血液中三种血红蛋白(分别为HbA,HbA2和HbF)的含量来评价贫血症状是否得到改善。非常遗憾的是,尽管该论文作者在摘要中声称效果显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一下正文数据,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漏洞。首先,该试验并不属于双盲对照试验,根据作者的描述,对照组的患者并没有接受任何安慰剂处理,即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吃阿胶,不能排除实验组的安慰剂效应。其次,接受阿胶治疗的患者体内,血红蛋白A(HbA)含量确实高于对照组,但是血红蛋白A2(HbA2)和血红蛋白F(HbF)反而下降了,作者对血红蛋白总量的增加也并没有提供有效的统计学检验结果,即不能排除是偶然性引起的[14]。因此,这篇文章并不能有力地证明阿胶具有治疗贫血的效果。图7:贫血问诊那么阿胶是否有正在展开的临床研究呢?经过一番检索后,不难发现,广州中医院曾经发起两项临床研究。其中一项发起于年12月1日,研究内容同样是利用阿胶来治疗孕妇的地中海贫血症。该研究计划招募70名志愿者,并预计于年2月28日完成[15]。另一项发起于年12月15日,研究内容是利用阿胶来治疗未孕女性的地中海贫血症。该研究计划招募名志愿者,并预计于年12月30日完成[16]。然而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这两个项目目前仍然处于志愿者招募阶段。这两项临床实验的设计都符合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标准,如果都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其结果一定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目前国际上已经发表的临床数据来看,并不能证明阿胶具有补血效果。科学思维,证据为王
科学以及逻辑论都主张证有不证无。即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它有效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效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近现代循证医学的核心。如果缺少了它,那么现代医学也就和某些玄学差不多了。而反观我们的社会,总会存在着这么一类人,他们相信的是经验哲学(他们自己管它叫经验科学),觉得越是古老的记载越可信。甚至无条件地觉得几千年前的古人的记载就是真理。这些想法与科学的价值观,方法论是截然相反的。相信科学,就是相信通过试验验证后的较新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所有古文的记载都仅仅只是记载,我们要做的正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科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去验证它们。阿胶能否经得住现代科学的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不管阿胶的表现如何,女朋友在生理期的时候,最需要的肯定不是阿胶,而是来自男朋友的关心与呵护。闲聊收尾
我老家就是在山东,阿胶也算是我们那边的“名产”了,走亲访友必备礼品。我可谓见证了阿胶的价格一路飙升,直到近几年“跌落神坛”,导致我很多亲戚花了不少钱囤了许多阿胶,明明花了很多钱却又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吃了。提到保健品的时候啊,我们总会关联到“智商税”这个词,毕竟很多保健品的价格确实不低。希望大家在决定购买某个保健品的时候,多多用心查证一下,而不只是听身边的人推荐或者只看商家的广告。再好的保健品也比不上你日常生活中的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和均衡膳食。以上就是本期科学龙卷风的节目,感谢您的收听。图片来源
图1: